怎么判断病毒性咽喉炎
病毒性咽喉炎有局部症状(咽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痛),体征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咽部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病毒,需与细菌性咽喉炎、疱疹性咽峡炎、樊尚咽峡炎鉴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病毒性咽喉炎各有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咽痛:较为常见,患者可感觉咽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影响吞咽等日常活动。例如,在病毒性咽喉炎发作时,病毒感染引发咽部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咽部异物感:患者会自觉咽部有异物,总觉得有东西堵着,但又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这是因为咽喉部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感觉神经受到刺激所致。
咳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症状,多为刺激性咳嗽,尤其是在咽喉部受到刺激时,如说话、吞咽口水等。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病毒性咽喉炎患者会出现发热情况,体温可呈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相对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这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机体在应对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被激活,消耗了较多能量,同时炎症反应也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乏力症状。
头痛: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症状,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发热等因素有关,炎症介质可能会影响头部的神经,导致头痛。
二、体征检查
1.咽部检查:
咽部黏膜充血: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喉镜等检查设备,可以发现咽部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状态,颜色发红。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咽部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中的成分渗出,使得黏膜充血。
淋巴滤泡增生:咽后壁、腭舌弓等部位的淋巴滤泡可能会增生、肿大。淋巴滤泡是咽部淋巴组织的一部分,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性增生,以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咽部水肿:部分患者会出现咽部水肿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呼吸。水肿是由于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的。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一般来说,病毒性咽喉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而白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或降低。例如,正常成年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病毒性咽喉炎患者可能在此范围内但趋向于偏低。
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会有所升高。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约为20%~40%,病毒性咽喉炎时,由于病毒感染刺激机体免疫,淋巴细胞增多以发挥免疫作用,比例可高于正常范围。
2.病毒学检查:
咽拭子涂片或培养:可以检测是否有病毒存在。通过采集咽部的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能够明确是否为病毒性感染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例如,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或科研机构中,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来检测病毒核酸,从而准确判断是否为病毒性咽喉炎以及是哪种病毒引起的感染,如常见的引起病毒性咽喉炎的病毒有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细菌性咽喉炎:
血常规差异:细菌性咽喉炎患者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升高,而病毒性咽喉炎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例如,细菌性咽喉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大于70%。
症状特点:细菌性咽喉炎除了有咽部疼痛等症状外,可能还会有脓性分泌物,而病毒性咽喉炎一般较少出现脓性分泌物。
2.疱疹性咽峡炎:
特征性表现: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病毒性咽喉炎,其特征性表现是在咽部可见疱疹,主要分布在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部位,疱疹周围有红晕。而一般的病毒性咽喉炎可能没有这种典型的疱疹表现。
3.樊尚咽峡炎:
病因及表现:樊尚咽峡炎是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患者咽部有坏死性溃疡,溃疡表面覆盖有假膜,有特殊的恶臭,而病毒性咽喉炎一般不会有这样的坏死性溃疡及特殊恶臭表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病毒性咽喉炎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如果儿童出现高热,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因为儿童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咽部相对较窄,若出现咽部水肿严重的情况,要警惕呼吸困难,必要时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患病毒性咽喉炎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发热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因为感染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3.孕妇:孕妇患病毒性咽喉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生理盐水漱口等。如果需要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