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管憩室
食管憩室是食管壁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袋,按发生部位分为咽食管、食管中段、膈上憩室,按病理结构分真性和假性憩室。发病机制因部位而异,临床表现因部位和大小有别,诊断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治疗分无症状随访和有症状的手术或探索内镜治疗,儿童患者需特殊考虑。
按发生部位分类
咽食管憩室:发生在咽与食管交接处,多因环咽肌不松弛,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有一薄弱区,在压力作用下,食管黏膜经此薄弱区膨出形成憩室。
食管中段憩室:多为牵引型憩室,通常是由于食管周围组织的炎症愈合后瘢痕收缩牵拉食管壁所致,常见于气管分叉附近的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炎症病变。
膈上憩室:发生在食管裂孔上方的膈上区,可能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如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食管腔内压力增高,使食管黏膜通过食管肌层的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憩室。
按病理结构分类
真性憩室:包含食管全层组织,即食管的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均膨出形成憩室。
假性憩室:仅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肌层没有膨出,多与食管的腺体导管扩张有关。
食管憩室的发病机制
咽食管憩室:环咽肌功能失调是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吞咽时环咽肌松弛,食管上口开放,食物顺利进入食管。若环咽肌不能松弛或过早收缩,会导致食管腔内压力升高,促使食管黏膜从薄弱的Killian三角区膨出形成憩室。此外,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退变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随着年龄增加,肌肉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环咽肌功能异常相关的憩室形成。
食管中段憩室:主要是由于食管外组织的炎症病变,如纵隔淋巴结结核、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炎症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收缩,牵拉食管壁,使食管壁全层向外突出形成牵引型憩室。在儿童中,若有纵隔淋巴结的结核感染,也可能引发食管中段憩室,但相对较少见;对于有既往纵隔炎症病史的成年人,发生食管中段憩室的风险相对较高。
膈上憩室: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是重要原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异常、食管体部的蠕动异常等都可能导致食管腔内压力升高,使得食管黏膜通过肌层的薄弱点疝出形成憩室。老年人由于食管运动功能的生理性减退,更容易出现这种食管运动功能相关的异常,从而增加膈上憩室的发病风险。
食管憩室的临床表现
咽食管憩室: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憩室增大,会出现吞咽困难,且逐渐加重,食物反流也是常见症状,可在进食后即刻或数小时后反流,有时反流物中带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还可能出现咳嗽、呛咳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平卧时,反流物容易误入气管引起肺部感染,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甚至发热等肺炎相关症状。在儿童中,若憩室较大影响吞咽,可能会出现进食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食物摄入不足影响营养吸收。
食管中段憩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憩室较大时,可能会有吞咽困难,一般程度较轻。也可能出现食物反流,但相对咽食管憩室较少见。如果憩室发生炎症、溃疡,可能会有胸骨后疼痛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若憩室引起吞咽问题,也可能影响进食和生长。
膈上憩室:症状与憩室的大小和功能状态有关,小的憩室可能无症状,较大的憩室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部分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老年人中,由于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膈上憩室的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食管憩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食管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食管憩室的常用方法。通过口服钡剂,在X线下观察食管的形态、憩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咽食管憩室在X线钡餐造影下可见食管上段有囊袋状膨出,钡剂可进入憩室;食管中段憩室表现为食管壁上的圆形或椭圆形钡影突出;膈上憩室可见膈上食管旁的囊袋状影。在儿童进行食管X线钡餐造影时,要注意控制钡剂的剂量和检查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食管憩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憩室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如憩室周围炎症、脓肿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食管憩室,CT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内镜检查:纤维食管镜或电子食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腔内情况,明确憩室的开口部位、大小等,同时还可以排除食管其他病变,如食管癌等。但对于咽食管憩室,由于憩室开口可能较小,内镜通过时需要谨慎操作,避免损伤憩室黏膜。在儿童进行内镜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小儿内镜,操作更加轻柔。
食管憩室的治疗原则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食管憩室:一般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密切关注憩室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即使无症状,也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等检查,监测憩室是否有增大等变化。
有症状的食管憩室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吞咽困难、反流等症状,或憩室逐渐增大的患者,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憩室的部位、类型等有所不同。咽食管憩室可采用憩室切除术加环咽肌切开术;食管中段牵引型憩室如果无明显症状一般不手术,有症状时可考虑切除憩室并修补食管;膈上憩室可行憩室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内镜治疗:近年来,一些内镜下的治疗方法也在探索中,如内镜下憩室套扎术等,但目前应用相对有限,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