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呈阵发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可分多种类型,病因包括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长期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房且呈阵发性发作的心动过速。根据发作机制和心电图表现等可分为自律性增高型、折返性和触发活动型等不同类型。
二、病因
1.基础心脏疾病:
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可能发生改变,容易引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增加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基础心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更容易患冠心病等导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而年轻女性可能因风湿性心脏病等相对较多见。
2.其他因素: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性,引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长期饮酒可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电活动;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害血管内皮,影响心脏血液供应和电生理功能。此外,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也可能诱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甚至黑矇、晕厥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更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等;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一旦发作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发作持续时间不一,可为短暂发作,也可呈持续发作状态。部分患者发作具有自限性,可自行终止;但也有部分患者需要通过医疗干预才能终止发作。
2.体征:
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增快,通常心率在150-250次/分钟之间,心律规则。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怀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但最终确诊需要依靠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RR间期规则等。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房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和发作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一些不典型发作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记录更长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其他检查:
如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对于怀疑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检测血钾、血镁等电解质水平,以明确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的情况。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部分患者可能通过此方法终止发作。如果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可选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等药物静脉注射,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出现严重低血压、休克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长期治疗:对于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如果是由基础心脏疾病引起,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预防发作,但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基础心脏疾病、年龄、性别等因素。另外,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方法,通过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2.预后:
大多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较好,症状可以得到控制,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但如果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或发作频繁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后果。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预后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戒烟限酒、合理作息、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改善预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的心律失常相鉴别。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尝试轻柔的刺激迷走神经方法。由于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且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发作时可能会给儿童带来恐惧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安抚。
2.老年患者:老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进行介入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能力和手术风险。生活方式方面,要强调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预后。
3.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青春期、孕期、围绝经期等,内分泌变化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从而影响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和治疗。例如孕期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同时,女性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诱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