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常见消化道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非甾体抗炎药及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多为空腹痛、夜间痛,进食或抗酸剂可缓解)、反酸等;诊断方法有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含幽门螺杆菌根除四联疗法);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它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还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产生消化作用,从而引发溃疡。全球约半数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更高,我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60%,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90%-100%。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胃酸分泌过多会激活胃蛋白酶,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自身消化。正常情况下,胃酸分泌受到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当这种调节失衡时,比如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会使胃酸分泌增多,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增加了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风险。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另一重要病因。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后,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就容易侵袭黏膜,引发溃疡。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
4.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患上十二指肠溃疡。
二、临床表现
1.腹痛: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症状,多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疼痛,如果不吃东西疼痛会持续至下一次进餐,其疼痛特点具有节律性,还可伴有夜间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的发生与胃酸刺激溃疡面有关,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疼痛可缓解。例如一位患者可能会在午餐后2-4小时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一碗粥后疼痛逐渐缓解,到了夜间1-2点又可能因疼痛醒来,进食少量食物后疼痛减轻。
2.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嗳气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及口腔导致,恶心、呕吐多在溃疡活动期出现,呕吐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能够发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例如通过胃镜可以清晰看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底部覆盖有白苔或黄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尿素酶的活性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则是在胃镜检查时取黏膜组织进行检测,既可以明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又能同时观察十二指肠黏膜情况。
3.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钡剂可在溃疡部位形成龛影,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但不如胃镜检查直观和准确,而且对于较小的溃疡容易漏诊。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这类药物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也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还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枸橼酸铋钾等),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溃疡愈合;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能中和胃酸、保护黏膜。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一种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
2.儿童: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儿童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患十二指肠溃疡时,治疗需要格外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中,某些PPI在孕妇中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一般会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主要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少食多餐等。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时,要考虑到所用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