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停搏是怎么回事
心脏停搏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致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原因包括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外部因素(如触电、溺水、严重外伤、药物中毒),临床表现有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急救需进行心肺复苏(含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及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预后与抢救黄金时间有关,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危险因素、定期体检
一、心脏停搏的定义
心脏停搏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正常心脏有规律地跳动来维持血液循环,而心脏停搏时心脏不再有效收缩和泵血,导致全身重要器官得不到血液供应。
二、心脏停搏的原因
1.心脏本身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例如,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增加心脏停搏的发生风险。在有长期冠心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人群中,心脏停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会逐渐变薄、变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肌肥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些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容易出现心脏停搏。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心肌病相关的心脏停搏,中青年人群中也有心肌病导致心脏停搏的病例报道。
心律失常: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会使心脏不能正常有序地跳动。例如,心室颤动时心脏的电活动完全紊乱,无法有效泵血,迅速导致心脏停搏。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受到心律失常的影响而出现心脏停搏。
2.外部因素
触电:人体接触到电流时,电流通过心脏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心脏停搏。无论是高压电还是低压电,都可能引发这种情况,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到电源的人群都有触电导致心脏停搏的风险,尤其在电气设备操作不当或处于危险电气环境中的人群更易发生。
溺水: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导致缺氧,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可能引发心脏停搏。儿童由于好奇心强且自我保护能力弱,在水边活动时溺水导致心脏停搏的风险相对较高;成年人在意外溺水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严重外伤:胸部等重要部位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心脏或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脏停搏。例如,胸部遭受暴力撞击导致心脏破裂等情况,会迅速引起心脏停搏,外伤患者中此类情况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严重外伤场景。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停搏。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停搏;某些化学物质中毒也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不同用药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或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群,需警惕药物中毒导致心脏停搏的可能。
三、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
1.意识丧失:心脏停搏后,脑部迅速得不到血液供应,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突然丧失,无法对刺激做出正常反应。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心脏停搏发生时都会很快出现意识障碍。
2.大动脉搏动消失:主要是指颈动脉和股动脉等大动脉的搏动不能触及。医护人员在判断心脏停搏时,会首先检查大动脉搏动情况,若大动脉搏动消失,高度提示心脏停搏。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大动脉搏动消失都是心脏停搏的重要体征表现。
3.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心脏停搏后,呼吸也会很快出现异常,可能表现为呼吸停止,或者呈断断续续的叹息样呼吸。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泵血,导致全身缺氧,呼吸中枢受到影响所致。各年龄段人群在心脏停搏时都会出现呼吸的异常改变。
四、心脏停搏的急救措施
1.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对于儿童患者,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要相应调整,儿童(1-8岁)按压频率也是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5厘米;婴儿(1岁以下)则用两手指进行按压,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4厘米。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对于有颈部外伤的患者,要采用改良的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避免进一步损伤颈椎。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对于儿童和婴儿,人工呼吸的气量要适中,避免过度通气。
2.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如果现场配备有AED,应尽快按照AED的提示操作。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会发出充电提示,此时施救者要远离患者,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AED适用于各年龄段发生心脏停搏的患者,能有效提高心脏停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五、心脏停搏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心脏停搏发生后,抢救的黄金时间非常关键,一般认为4-6分钟内是大脑细胞不发生不可逆损伤的关键时间段。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和除颤等抢救措施,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和意识;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脑死亡等严重后果,预后极差。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年轻人在心脏停搏后若能及时得到抢救,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预后往往较差。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心脏停搏的发生风险。例如,冠心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等指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
避免危险因素:远离触电危险环境,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在水边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溺水;注意交通安全,避免严重外伤;谨慎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等情况。对于儿童,要加强监护,避免其接触危险的电气设备和水边等危险区域;老年人要注意行动安全,防止摔倒等外伤。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疾病等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心脏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体检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