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间壁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前降支间隔支供血区域心肌缺血坏死所致,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致心肌缺血缺氧相关,临床表现有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诊断,治疗分急性期再灌注及药物治疗、恢复期康复与二级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定义
前间壁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间隔支供血区域发生心肌缺血坏死所致。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间隔支供应心室前壁靠近室间隔的部分心肌,当该血管发生严重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病变,导致其供血的前间壁心肌区域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就会引发前间壁心肌梗死。
二、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基础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前降支的间隔支受累时,其供血的前间壁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例如,长期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得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血栓形成也是重要因素,在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间隔支,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2.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当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后,心肌细胞在数分钟内就会因缺氧而开始发生代谢障碍。随着时间延长,心肌细胞逐渐坏死,前间壁区域的心肌细胞出现不可逆损伤,引发前间壁心肌梗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疼痛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表现。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容易被误诊。
全身症状:发病后数小时至一天内常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还可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炎症反应表现,这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被吸收引起的。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前间壁心肌梗死时更容易出现,可能与心肌梗死导致的迷走神经兴奋及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2.体征
心率和血压改变:心率可增快或减慢,血压多有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
心脏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摩擦音,多在发病后2-3天内出现,提示心肌梗死累及心包。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
特征性改变:在胸前导联V1-V3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等典型心肌梗死图形。V1-V3导联对应的是前间壁心肌区域,这些导联的心电图改变对于前间壁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动态演变:发病初期ST段抬高,随后逐渐回落,T波由倒置逐渐加深再变浅;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通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可以辅助诊断前间壁心肌梗死,并判断病情的发展阶段。
2.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12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CK-MB对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坏死的范围相关。
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且特异的指标,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cTnI可持续10-14天,cTnT可持续2-3周。肌钙蛋白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对于前间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12小时内,若无溶栓禁忌证,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使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前间壁心肌的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更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在有条件的医院,发病12小时内的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可考虑行PCI,通过球囊扩张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前降支间隔支,必要时植入支架,恢复心肌血供。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对于溶栓或PCI后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复发。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适用于无禁忌证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的患者。
2.恢复期治疗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等,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
二级预防: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预防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前间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掩盖。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心电图和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能不如年轻患者典型。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调整,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避免过度降低心率和血压。
2.女性患者
女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患者胸痛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更年期激素变化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关注一些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但主要还是以心血管疾病的规范治疗为主。
3.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前间壁心肌梗死时血压的控制需要更加谨慎,既要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心脏负担,又要防止血压过低影响心肌灌注。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心肌梗死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