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风湿病
类风湿病即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致,有关节及关节外表现,诊断依2010年分类标准,治疗遵循早期、个体化、联合及康复治疗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类风湿病的定义
类风湿病即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类风湿病的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晨僵:晨起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超过1小时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时间长短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这种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可持续数小时,随着病情的缓解可逐渐减轻。
关节肿胀与疼痛:多呈对称性,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随后可累及肘、肩、膝等大关节。疼痛程度各异,有的患者表现为隐痛,有的则为明显的胀痛或刺痛,且疼痛往往在活动后有所减轻,但休息后又易复发。
关节畸形:病情迁延不愈时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腕关节强直,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患者的日常生活。
2.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腕部、足部等。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无压痛或轻压痛,其存在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
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表现多样,如皮肤出现紫癜、溃疡,眼部出现巩膜炎、葡萄膜炎,肺部出现间质性肺炎等,严重时可影响多个脏器功能。
肺受累: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肺受累形式,患者可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肺功能,降低生活质量。
三、类风湿病的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携带某些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DR4等)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个体,其发病风险会高于无家族史者,但并非携带相关基因就一定会发病,只是发病概率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例如,EB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可能触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紊乱,进而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吸烟:吸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重要环境危险因素。吸烟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机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发病风险往往越高。
3.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关键。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失调,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关节组织,引起关节的炎症损伤和破坏。
四、类风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该标准基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具体包括:
1.临床标准
关节受累情况:分为1-5个关节受累(1分)、6-10个关节受累(3分)、大于10个关节受累(5分,至少一个是小关节受累)。
血清学标准:RF和抗CCP抗体阴性(0分)、RF或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3分)。
急性时相反应物:CRP和ESR正常(0分)、CRP或ESR升高(1分)。
病程:病程小于6周(0分)、病程大于等于6周(1分)。
综合评分≥6分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五、类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一旦怀疑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应尽早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开始规范治疗。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年轻、无明显合并症且病情活动度较高的患者,可能会采用较积极的药物治疗方案;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则需更加谨慎,注重在控制病情的同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
3.联合治疗:通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迅速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能延缓病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生物制剂则针对特定的免疫靶点发挥作用,对于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康复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关节功能和生长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骨龄检查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应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儿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鼓励患儿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2.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警惕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影响,应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和肝肾功能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此外,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步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3.妊娠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在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如一些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在妊娠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治疗方案的调整需在风湿免疫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孕妇的病情活动度和胎儿的发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治疗药物,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