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是心脏病吗
心动过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由运动等诱因引起,去除诱因可恢复;病理性与心脏、内分泌等疾病相关。心动过速可能是心脏病表现,也不全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处理上生理性去除诱因,病理性针对基础病治疗并控制心率,需明确原因并个体化诊疗。
一、心动过速的定义及分类
心动过速是指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钟,或其他心律的心率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心动过速常由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引起,去除诱因后多可恢复正常;病理性心动过速则与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心动过速与心脏病的关系
1.心动过速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
冠心病:当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可能会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出现心动过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的冠心病患者会伴随心动过速的情况,心肌缺血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心动过速。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包括心动过速。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可能会通过加快心率来代偿,长期如此会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心动过速。例如,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排出量增加,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
2.并非所有心动过速都是心脏病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心率可迅速加快,达到心动过速的范围,但这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去除运动等诱因后,心率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不属于心脏病范畴。比如,一个平时缺乏运动的人,快速爬5层楼梯后,心率可能会达到120次/分钟以上,但休息10-15分钟后,心率通常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出现心动过速。这种情况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导致,并非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但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控制,也可能会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发展为心脏病。例如,长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约有5%-15%会发生心房颤动等心脏并发症。
三、不同人群心动过速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1.儿童人群
儿童生理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如哭闹、剧烈玩耍后,心率可增快,但一般去除诱因后可恢复。而病理性心动过速在儿童中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引起。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除了有心肌损害的表现外,常伴有心动过速,心率可超过160次/分钟。儿童心动过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动过速可能会较快影响心功能,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心率变化,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群
老年人出现心动过速时,更要警惕心脏病的可能。老年人常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心脏问题,心动过速可能是冠心病、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疾病的表现。同时,老年人内分泌调节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心动过速也需注意鉴别。例如,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心动过速可能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且老年人对心动过速的耐受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女性人群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心率增快,这是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引起。但妊娠期出现的心动过速也需排除心脏病等病理性因素。另外,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同时需关注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因为此时期女性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四、心动过速的诊断与鉴别
1.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动过速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通过心电图记录心率、心律、P波形态、QRS波群形态等信息,有助于判断心动过速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偶发的心动过速患者,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明确心动过速的频率、发作规律等。例如,一些患者心动过速症状偶尔出现,常规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通过Holter监测可能会发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怀疑有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速患者,有助于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情况;血液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情况,排除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心动过速。
2.鉴别诊断
需与生理性心动过速鉴别,生理性心动过速通常有明确的诱因,去除诱因后心率可恢复正常,心电图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表现。而病理性心动过速则有相应的基础疾病表现,心电图可发现心脏电活动异常等改变。例如,对于一个因运动后出现心动过速的人,休息后心率恢复正常,心电图无异常,可考虑为生理性;而对于一个有冠心病病史,出现持续心动过速且伴有胸痛、胸闷的人,则需考虑病理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心肌缺血加重有关。
五、心动过速的处理原则
1.生理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即可。如因运动引起的心动过速,休息片刻后心率多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情绪激动引起的心动过速,通过平复情绪、放松身心等方式,心率可逐渐下降。
2.病理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心脏病引起的病理性心动过速,需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例如,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需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心肌病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需根据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等。
控制心率:对于心动过速引起明显不适症状或心率过快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况,可考虑使用药物控制心率。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选用腺苷等药物终止发作,但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对于一些心动过速,还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管消融术等,对于某些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动过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的治愈率较高,可达到80%-90%以上。
总之,心动过速不一定是心脏病,但很多心脏病可引起心动过速,在面对心动过速时,需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其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