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是怎么回事
风湿病是侵犯关节、骨骼等为主的疾病,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多种常见类型及不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关节及全身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外科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1.类风湿关节炎
好发于中年女性,多累及小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肿胀疼痛,早期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是关键发病机制,研究表明携带某些基因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风险较高,且潮湿、寒冷的环境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2.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主要累及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是一种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主的慢性关节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磨损、退化,加上长期劳损等因素,关节边缘形成骨赘,导致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肥胖人群由于体重增加对负重关节压力增大,更容易患骨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关节表现
女性多见,可出现关节疼痛,同时伴有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等多系统症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雌激素水平、环境因素等有关,自身抗体产生攻击多种自身组织是重要发病机制,阳光暴晒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病情活动。
三、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反应
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自身的关节、结缔组织等。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可产生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与体内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炎症细胞,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的肿胀、疼痛、破坏等。
2.遗传因素
许多风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若家族中有风湿病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患风湿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不同的风湿病遗传模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多基因遗传,有的可能与特定基因位点密切相关。
3.环境因素
包括感染、寒冷、潮湿、外伤等。例如,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风湿病。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关节容易受到不良刺激,可能增加风湿病的发病风险;外伤也可能导致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进而诱发或加重风湿病。
四、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不同类型风湿病疼痛特点有所差异。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疼痛,且疼痛在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但持续时间较长;骨关节炎的疼痛与活动相关,休息后可减轻,活动过多则疼痛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关节疼痛多为游走性。此外,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可能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影响正常行走等活动。
2.全身表现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些风湿病还会累及其他系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肾脏,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血管炎可累及血管,导致相应器官的缺血表现等。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异常等情况,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可能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风湿病的重要依据,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不同风湿病有其相对特异的自身抗体,检测这些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这些指标在风湿病活动期常升高,可反映疾病的炎症程度,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血沉和C-反应蛋白多明显升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骨质的改变,如骨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出现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发现关节软骨、滑膜等病变较X线更敏感,能更早地检测到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关节滑膜炎症、软骨损伤等情况。
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关节滑膜增厚、积液等情况,对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急性期要减少受累关节的活动,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在病情允许下进行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等不良环境刺激。
2.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风湿病类型选用相应药物,如类风湿关节炎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消肿,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延缓病情进展;骨关节炎可使用软骨保护剂等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差异等综合考虑。
3.外科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适用于骨关节炎晚期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通过置换关节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风湿病患者
儿童风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及时诊治。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药物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定期检查生长发育指标等。同时,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和生活,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患儿的康复。
2.老年风湿病患者
老年风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风湿药物时要考虑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此外,老年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能力较差,在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损伤。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疾病折磨和身体功能下降等原因,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
3.妊娠期风湿病患者
妊娠期风湿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妊娠期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包括孕妇的病情活动情况、胎儿的生长发育等。妊娠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状态,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风湿病的病情,要加强孕期的管理和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