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胃炎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常见原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腹部保暖、合理用药、增强体质
一、肠胃炎的定义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引发肠胃炎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冬季等季节易引发流行。诺如病毒则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被污染的禽畜肉、蛋类等有关。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阿米巴原虫可寄生于肠道,侵犯肠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粪便可呈果酱样。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均可刺激胃黏膜和肠黏膜,引起炎症。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增加患肠胃炎的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引发肠胃炎相关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肠胃炎。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糜烂、溃疡等情况,进而引发肠胃炎。
环境因素:腹部受凉等环境因素可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炎。尤其是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腹部更容易受凉,从而诱发肠胃炎。
三、肠胃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脐周等部位。不同病因引起的肠胃炎腹痛特点有所差异,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能腹痛相对较明显,而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腹痛程度相对较轻。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等。如果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肠胃炎,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更多,粪便多为蛋花汤样。
恶心、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例如,急性肠胃炎患者在呕吐后可能会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但随后又可能再次出现呕吐。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人而异,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肠胃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例如,儿童患轮状病毒肠胃炎时,除了腹泻、呕吐外,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出现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肠胃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减退,对脱水等情况的代偿能力较差。
四、肠胃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是否有腹部受凉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食用某种海鲜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有助于判断是否为食物过敏或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肠胃炎。
2.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一般肠胃炎患者可有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但如果是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并发症时可能会出现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患者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升高。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黏液、脓血等情况。例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肠胃炎粪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肠胃炎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病原学检查:对于怀疑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通过粪便病毒检测可以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则可以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并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五、肠胃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少机体的消耗,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饮食调整:在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卫生。例如,儿童患肠胃炎时,应给予适量的易消化食物,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由于腹泻、呕吐等症状可导致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口服补液盐,对于呕吐严重、脱水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止泻药物:如果腹泻症状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原体,起到止泻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包括儿童。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可使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肠道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肠胃炎的恢复。例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药物,可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六、肠胃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清洁,避免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例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使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处理食物前等。
2.注意腹部保暖
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凉。例如,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引发肠胃炎。
3.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并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
4.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例如,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肠胃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