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与风湿的区别是什么呢
关节炎与风湿在定义范畴、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骨关节炎与年龄、肥胖、创伤、遗传等有关,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类风湿关节炎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等有关,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风湿范畴宽泛,风湿热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有游走性大关节炎等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异常,有多种表现。治疗上骨关节炎以缓解症状等为主,类风湿关节炎强调早期联合规范治疗,风湿热需清除链球菌感染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依病情轻重治疗。不同人群患相关疾病需注意不同情况。
一、定义与范畴
1.关节炎:是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关节炎症性疾病,其范畴较广,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关节病变,主要病变在关节本身,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具体类型。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是由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等引起,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类风湿关节炎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关节,多见于青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小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
2.风湿: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范畴更宽泛,除了关节相关病变外,还可能累及心脏、皮肤等其他器官组织,如风湿热,除了会引起关节炎外,还常伴有心脏炎等表现,其发病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较易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病史,如咽炎等。
二、病因差异
1.关节炎
骨关节炎:年龄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变,加之长期磨损等,5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明显升高;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过大,关节负重增加,也易引发骨关节炎;创伤如关节骨折等可直接导致关节结构损伤,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遗传因素也在部分骨关节炎患者中起作用,某些遗传基因可能影响关节软骨的代谢等。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因素是关键,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滑膜炎症、增生等病变;遗传易感性也参与其中,携带某些基因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较高;感染因素可能是诱因之一,某些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但并非直接致病,而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关节病变。
2.风湿
风湿热:主要病因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会交叉反应攻击关节、心脏等组织,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容易发生链球菌感染,如未及时彻底治疗链球菌感染,就较易引发风湿热;生活环境拥挤等因素会增加链球菌传播的机会,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异常是根本病因,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女性由于性激素等因素影响,患病率高于男性,发病机制涉及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攻击包括皮肤、关节、肾脏等多器官组织。
三、临床表现区别
1.关节炎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早期多为轻微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呈持续性;关节肿胀,一般为轻度肿胀,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畸形等原因,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影响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困难等。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的小关节受累,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稍有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可出现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但不如风湿热明显。
2.风湿
风湿热:关节炎多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但一般不遗留畸形;心脏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可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舞蹈症多见于儿童,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挤眉弄眼、伸舌、肢体舞动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表现类似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关节疼痛、肿胀,但一般畸形较少见;皮肤表现多样,有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肾脏受累较为常见,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肾炎表现;还可累及血液系统,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累及神经系统时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差异
1.关节炎
骨关节炎: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指标异常,血常规、血沉等多正常,C反应蛋白可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早发现关节软骨退变等情况。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多呈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MRI有助于发现早期滑膜炎症等病变。
2.风湿
风湿热:实验室检查可见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炎相关表现,如心脏瓣膜病变等;影像学方面,关节X线一般无特异性破坏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可见抗核抗体(ANA)阳性,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血常规可出现三系减少等;影像学检查关节X线多无明显骨质破坏,肾脏受累时肾脏超声、CT等可发现肾脏形态、结构异常等。
五、治疗原则不同
1.关节炎
骨关节炎: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为主,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仅说明药物名称)缓解疼痛,还可使用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对于晚期严重关节畸形的患者可考虑关节置换手术。
类风湿关节炎:强调早期、联合、规范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功能锻炼等;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对于出现关节畸形影响功能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关节矫形手术等。
2.风湿
风湿热:治疗首先要清除链球菌感染,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风湿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缓解关节炎症状,对于心脏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舞蹈症患者可使用镇静剂等对症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而异,轻型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等;重型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治疗;对于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保护治疗等。
不同人群在关节炎与风湿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需注意不同情况,例如儿童患风湿热时要及时彻底治疗链球菌感染,避免发展为慢性心脏病变;老年人患骨关节炎时要注意合理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关节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