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心病常见临床类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使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心肌供需失衡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诊断靠症状评估、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预防要健康生活、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
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属于冠心病的常见临床类型。
二、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病变: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得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随着病情进展,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血时,就会引发心绞痛。例如,长期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都可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心绞痛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吸烟者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痉挛等,也易诱发冠状动脉病变。
2.心肌供需失衡: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的供血与需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在一些诱因作用下,如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导致心肌供血和需求之间失衡,从而引发心绞痛。比如,一位平时较少运动的人,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大幅增加,而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及时提供足够血液,就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例如,疼痛可能从胸部中央开始,然后向左肩、左臂蔓延,有些患者还可能感觉颈部、咽部有紧缩感或疼痛感。
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比如,患者可能感觉胸部有重物压迫感,呼吸不畅。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如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发作具有规律性,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等可能变化较大。
2.伴随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表现。例如,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可能因疼痛不适而出汗,若病情较重,还可能出现心悸,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律等。
四、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
2.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绞痛型冠心病发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是心绞痛型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升高、肥胖等问题增多,进而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例如,长期久坐办公的人群,由于运动量少,患心绞痛型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3.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血管内皮易受损,促使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的几率增加,从而容易引发心绞痛型冠心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同时易导致血脂异常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冠心病尤其是心绞痛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五、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这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但约有50%的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例如,部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发作间期静息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3.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若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则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比如,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监测心电图是否出现异常改变来辅助诊断。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使用药物如双嘧达莫、腺苷等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以协助诊断。
4.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等。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明确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严重程度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六、治疗原则
1.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发作时治疗: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同时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可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缓解期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
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如单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药物,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等,预防心绞痛发作。
2.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吸氧等一般治疗,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缓解症状,还可能根据情况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等,以防止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七、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控制动物脂肪、内脏的食用量等。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管理: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管理: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同时注意监测血脂等指标,预防相关并发症。
血脂管理:定期检查血脂,对于血脂异常者,根据情况采取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措施,使血脂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般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高危患者应更低。
3.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