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痛腹泻是怎么回事
腹痛腹泻的常见原因包括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饮食因素(食物过敏、不耐受、暴饮暴食或刺激性食物)、药物副作用;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检查与诊断方法有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培养、血常规)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结肠镜)。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例如,志贺菌感染可引起典型的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感染后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同时炎症介质释放会引发腹痛。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病毒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诺如病毒感染则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往往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聚集性。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蛔虫等感染肠道,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活动,破坏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和功能异常,导致腹痛腹泻。例如阿米巴痢疾可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果酱样。
(二)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导致腹痛、腹泻,常伴有黏液脓血便。病情可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有研究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
2.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为痉挛性疼痛,腹泻可为间歇性发作,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该病病程迁延,易复发,可导致肠道狭窄、穿孔等并发症。
(三)肠道功能紊乱
1.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表现为腹痛、腹泻,多在排便后缓解,腹泻可为稀便或糊状便,可伴有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常可诱发或加重症状,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四)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花生等,食用后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表现。例如对牛奶过敏的人群,饮用牛奶后肠道黏膜会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
2.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乳糖,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刺激肠道,引起腹痛、腹泻。多见于亚洲人群,尤其是一些成年乳糖不耐受者,在食用牛奶、奶酪等富含乳糖的食物后容易出现症状。
3.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或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腹痛、腹泻。例如大量食用辛辣火锅后,肠道受到刺激,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五)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的副作用,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化疗药物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痛腹泻。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风险增加。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力较低易感染等有关。例如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感染或饮食因素影响出现腹痛腹泻。而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症状及伴随表现,如是否有发热、呕吐、精神状态不佳等。
2.应对建议:对于儿童腹痛腹泻,首先要注意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加重症状。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需根据感染类型合理处理,如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另外,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二)成年人
1.特点:成年人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的人群,精神紧张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肠道疾病的发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食用外卖等,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
2.应对建议:成年人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果腹痛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体重明显下降、便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三)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合并基础疾病等有关。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常合并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痛腹泻。而且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2.应对建议:老年人出现腹痛腹泻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脱水、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住院治疗,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
三、检查与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寄生虫卵等。如果有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细菌感染;有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有出血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发现寄生虫卵则提示有寄生虫感染。
2.粪便培养:对于怀疑肠道细菌感染的患者,粪便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从而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例如通过粪便培养检出沙门氏菌,就可以针对性选择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有无肠道扩张、积液、肿块等情况。对于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肿瘤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例如可以发现肠道壁增厚等异常情况。
2.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肠道肿瘤、腹腔内脓肿等病变的诊断较为准确。例如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帮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经常腹痛腹泻且原因不明的患者,结肠镜检查尤为重要,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结肠镜可看到肠道黏膜的典型病变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