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张引发的心脏病,发病与血压升高致左心室负荷加重及激活RAAS等有关,早期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有左心及全心衰竭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关键是控血压、改善心功能,预防需控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同人群可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保障心脏健康
一、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定义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和扩张所引起的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1.血压升高对心脏的影响
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来射血,左心室心肌收缩力增强以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久而久之导致左心室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腔逐渐扩张,心室壁相对变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容易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RA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不仅会使血管收缩进一步升高血压,还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促生长作用,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参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者仅在劳累、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脏在早期代偿阶段,还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来维持基本的心脏功能,当处于应激状态时,心脏的负荷增加,才会出现这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早期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肺功能减退,所以早期症状可能相对更容易被忽视;而年轻女性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早期也可能出现上述非特异性症状,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
2.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这是因为左心室功能减退,心脏的射血分数下降,肺循环淤血所致。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可能带血等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右心,导致全心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进展速度可能不同。例如,长期吸烟、饮酒的高血压患者,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和酒精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能会加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进展;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的患者,病情进展相对较慢。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这对于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非常重要。例如,患者如果有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且血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未良好控制,那么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就相对较高。同时,还需询问患者是否有与心脏相关的症状,如前面提到的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等。
2.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心脏听诊,可能会听到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例如,左心室肥厚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界向左下扩大;在心尖部可因左心室收缩力增强而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外,还会检查患者的血压,了解血压的具体数值,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相关的体征,如肺部啰音等,肺部啰音的出现提示可能存在肺循环淤血。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左心室肥厚的表现,如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等。例如,心电图上R波电压增高,Rv5或Rv6>2.5mV,同时伴有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左心室的室壁厚度、心室腔内径等指标,评估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例如,左心室后壁厚度≥12mm,室间隔厚度≥11mm,或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都有助于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
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影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弓突出等表现,反映心脏的形态学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
积极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可延缓心脏病变的进展。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多种类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不同的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例如,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ACEI或ARB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心脏重构;而对于老年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
2.改善心脏功能
如果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药物来改善心脏功能。例如,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谨慎,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心脏的负荷。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休息和活动的安排也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的时间可能需要相对较长;而年轻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六、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合并有糖尿病或肾病等并发症,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意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并及时干预。
2.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方式。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g;控制脂肪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控制血压和心脏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饮食上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总体的饮食原则是相似的。例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而年轻患者则可以在遵循低盐低脂等原则的基础上,保证营养的均衡。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血压和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某些疾病(如关节炎等)的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水中运动等。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饮酒量每日不超过酒精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白酒75g,或50°白酒50g),女性减半。
总之,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控,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以保障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