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来源:民福康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息肉(常见、体积小、恶变率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有恶变倾向),发病与炎症刺激、遗传、生活方式、年龄、全身性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有内镜下和手术方式,治疗后需注意饮食休息并随访,不同人群胃息肉有不同特点及注意要点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胃内长出了多余的小肉团。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数厘米。

二、胃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又称为再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胃息肉类型。多与炎症刺激有关,比如长期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能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在1厘米以下,表面光滑,多为单发,恶变的几率非常低,据相关研究统计,其恶变率不足1%。

2.腺瘤性息肉:

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根据组织学表现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亚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以及某些胃部疾病的长期刺激有关。通常体积相对较大,直径多在1厘米以上,外形多呈乳头状或分叶状,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三、胃息肉的发病原因

1.炎症刺激:

长期的慢性胃炎,胃黏膜在炎症因子的持续刺激下,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增生,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就常常伴随有胃息肉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比非感染者要高。

2.遗传因素:

部分腺瘤性息肉具有遗传倾向,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胃、肠道等多个部位会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而且发病年龄较早,这类患者发生胃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极高。

3.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胃息肉的重要因素。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胃部的正常代谢,也可能促使胃息肉形成;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同样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干扰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更新,进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4.其他因素:

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胃息肉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胃部,导致胃息肉的形成,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增加胃息肉的发病可能性。

四、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部分患者通常息肉较小,对胃的正常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没有特殊的不适感觉,容易被忽视。

2.有症状情况:

消化不良症状:较大的胃息肉可能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例如,息肉位于胃窦部,可能会影响食物的排空,使患者进食后很快就有饱腹感,并且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

出血症状:少数患者的胃息肉可能会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如果出血较多,可能会出现黑便,甚至是呕血。比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由于表面黏膜脆弱,容易发生糜烂出血。

梗阻症状:如果胃息肉体积较大且位于胃幽门部,可能会阻塞幽门,导致幽门梗阻,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隔夜宿食,有酸臭味。

五、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并且在做胃镜检查时,可以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例如,医生可以在胃镜下直接钳取息肉组织送病理,从而准确判断息肉有无恶变倾向等。

2.X线钡餐检查:

该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表现为胃腔内的充盈缺损,但它的准确性不如胃镜,往往不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的细节,而且无法进行病理活检,所以一般作为胃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六、胃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有蒂的胃息肉,常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导入胃内,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广基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完整切除。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一些较大的、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技术,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并且可以对切除标本进行更详细的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息肉体积非常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者怀疑有恶变且已经浸润到深层组织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七、胃息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随访

1.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治疗后短期内需要注意饮食,一般建议先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也不要吃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影响创面愈合。同时,要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休息方面: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尤其是接受较大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更要注意休息,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2.随访:

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定期进行胃镜随访。对于增生性息肉,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对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切除后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缩短随访间隔,可能3-6个月就要复查胃镜,以便及时发现息肉有无复发或恶变等情况。

八、不同人群胃息肉的特点及注意要点

1.儿童人群:

儿童胃息肉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某些罕见的综合征有关。儿童胃息肉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对身体损伤小的治疗方式,如内镜下较小的息肉可尝试合适的内镜下治疗方法。而且儿童患者在治疗后随访也需要更加密切,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2.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胃息肉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做胃镜检查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否能耐受检查;在治疗胃息肉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

3.女性人群:

女性胃息肉的发生与男性在病因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生活方式的影响方面可能有一定特点。女性如果有节食减肥等不健康的减肥方式,可能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女性患者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访,尤其是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如果发现胃息肉,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治疗的利弊。

4.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如果发现胃息肉,在治疗胃息肉的同时,往往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少胃息肉的复发等情况。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其自身患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风险较高,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胃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了解疾病
胃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指突出于患者胃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性质一般为良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胃息肉癌变前兆?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胃息肉癌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前兆:一、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恶心、饱胀、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症状。二、吞咽东西的时候有阻挡感,甚至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三、腹泻。少部分胃息肉患者发生癌变之前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胃息肉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要引起重视,最好及时去医院通过手术将胃
胃息肉微创手术后饮食?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患者在胃息肉微创手术后要注意以下饮食原则:1、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辛辣、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小米粥、米糊、鸡蛋羹、面条等食物。2、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多吃苹果、梨子、石榴、猕猴桃、青菜等食物,促进粘膜伤口恢复。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三餐,避免暴饮暴食,避免
多发性胃息肉会癌变吗?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多发性胃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相对较低,多发性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表现,不会威胁患者的健康,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直接切除病灶。而腺瘤性胃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高,需要患者提高重视,建议确诊后尽早进行手术干预,还应该定期进行复查。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远离辛辣
胃息肉多久会癌变?
姜雨刚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大部分的息肉一般不会造成癌变,如炎性的息肉等。但是腺瘤性息肉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胃里的胃息肉发展成癌变的可能性很小的,只要是手术切除治疗就可以了。但胃息肉没有及时治疗,长时间的话也是可能会癌变的,癌变时间在两年到十几年左右。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姜雨刚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治疗胃息肉可以用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经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避免癌变。
什么叫胃息肉多发?
姜雨刚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胃黏膜内表现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称多发性息肉,息肉属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以后,突入到胃内形成团块状结构,可表现为有蒂和无蒂两种。而胃息肉多数属增生性息肉,由上皮细胞组成基本不发生恶变。少数胃息肉属腺瘤性息肉,是胃部良性肿瘤一种,由上皮细胞和胃内腺体组成,这种类型息肉有发生恶变可能性。
多发性胃息肉如何根治?
姜雨刚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多发性胃息肉可以采用内镜切除术来进行治疗,手术后要注意做好护理工作。如果病人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而造成的多发性胃息肉,那么经过根治这种细菌之后,有可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大家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些养生上的知识,其次多加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也是可以有效防治病症的发生。
胃息肉是怎样形成的呢?
姜雨刚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胃息肉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平常饮食、生活不规律所造成的,尤其是饮食界辛辣、刺激的食物,平常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有关。除此之外,胃息肉由于部分具有癌变倾向,因此说,还跟一些癌症家族遗传史,具有一定临床联系。饮食以清淡为主,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要吃生硬难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注意多休息,劳逸结合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胃息肉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而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会导致胃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继而形成息肉。其次如果患者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可使人体胃部长期处于低胃酸状态,进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率。另外胃息肉的病因还包括胆汁反流入、萎缩性胃炎、遗传、饮食
胃息肉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胃息肉手术后患者早期需要注意流质饮食,逐渐转变为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等。其次,患者要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黑便提示胃内仍然存在出血症状,若长期黑便需要尽早就医复查。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从而影响胃黏膜的愈合。另外,患者避免进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以及过烫的食物,防止辛辣、
胃息肉严重吗
王艳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随着患者行内窥镜检查人群比例增高,胃息肉在临床上目前是常见病,对于通过内窥镜检查发现胃息肉,要注意以下几条:第一条,要分析引起胃息肉可能的原因,胃息肉发生原因主要跟胃黏膜慢性刺激有关,同时,胃息肉发生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以及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所以说发现胃有息肉,首先要寻找病因;第二要看内窥镜描述胃息肉的专业描述,第一要看息
胃息肉手术后多久恢复
杨屹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对于胃息肉手术,主要采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如果息肉较小,当天通过热活检钳取完组织后,注意下饮食即可,很快就会恢复。但如果是做粘膜下切除,创面比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后,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高盐等刺激性食物。
胃息肉手术后饮食
杨屹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胃息肉手术后首先要注意保持食物的干净,其次要注意避免食用生冷刺激的食物,另外最好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粥等流食。胃黏膜的修复速度比较快,通常一周左右粘膜可以基本修复,所以患者要保持1~2周的流食或是吃好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基本1~2周后可以接近于普通饮食。但是恢复后也要尽量避免麻辣烫、烟酒等刺激,以免诱发息肉再次出现。
胃息肉手术后多久恢复
朱季军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胃息肉手术后一周恢复。胃息肉手术有三种方式,比较小的息肉可能会用apc处理,较大的息肉,可能会采用emr手术,再大的息肉可能会采取ESD手术,由于手术方式不同,恢复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两到三天即可进食,如果创面比较大,有并发症,可能恢复时间要更长一些,总体来讲,术后恢复时间在一个星期以上。
胃息肉切除后还会长吗
朱季军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胃息肉切除之后,部分患者会再出现息肉生长,这个取决于个人基因问题。当然,部分可能与患者胃内慢性炎症有关系。一般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必要时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清除,以缓解胃部慢性炎症。如果出现复发,建议及时就医,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措施。
胃息肉0.3cm要切除吗
张桐茂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息肉只有0.3厘米,大多都是良性的,此种情况暂时可以不做切除,但是需要注意复查,定期随访,或者也可以在做胃镜时,直接把息肉切除,并短期应用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此外,还需要把取出来的息肉做病理检查,如果病理是胃底,腺息肉是良性的,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