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息肉(常见、体积小、恶变率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有恶变倾向),发病与炎症刺激、遗传、生活方式、年龄、全身性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有内镜下和手术方式,治疗后需注意饮食休息并随访,不同人群胃息肉有不同特点及注意要点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俗来讲就是胃内长出了多余的小肉团。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数厘米。
二、胃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又称为再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胃息肉类型。多与炎症刺激有关,比如长期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能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在1厘米以下,表面光滑,多为单发,恶变的几率非常低,据相关研究统计,其恶变率不足1%。
2.腺瘤性息肉:
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根据组织学表现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亚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以及某些胃部疾病的长期刺激有关。通常体积相对较大,直径多在1厘米以上,外形多呈乳头状或分叶状,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三、胃息肉的发病原因
1.炎症刺激:
长期的慢性胃炎,胃黏膜在炎症因子的持续刺激下,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增生,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就常常伴随有胃息肉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比非感染者要高。
2.遗传因素:
部分腺瘤性息肉具有遗传倾向,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胃、肠道等多个部位会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而且发病年龄较早,这类患者发生胃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极高。
3.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胃息肉的重要因素。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胃部的正常代谢,也可能促使胃息肉形成;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同样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干扰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更新,进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4.其他因素:
年龄也是一个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胃息肉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胃部,导致胃息肉的形成,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增加胃息肉的发病可能性。
四、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部分患者通常息肉较小,对胃的正常功能影响不大,所以没有特殊的不适感觉,容易被忽视。
2.有症状情况:
消化不良症状:较大的胃息肉可能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例如,息肉位于胃窦部,可能会影响食物的排空,使患者进食后很快就有饱腹感,并且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
出血症状:少数患者的胃息肉可能会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如果出血较多,可能会出现黑便,甚至是呕血。比如较大的腺瘤性息肉,由于表面黏膜脆弱,容易发生糜烂出血。
梗阻症状:如果胃息肉体积较大且位于胃幽门部,可能会阻塞幽门,导致幽门梗阻,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隔夜宿食,有酸臭味。
五、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并且在做胃镜检查时,可以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例如,医生可以在胃镜下直接钳取息肉组织送病理,从而准确判断息肉有无恶变倾向等。
2.X线钡餐检查:
该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表现为胃腔内的充盈缺损,但它的准确性不如胃镜,往往不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的细节,而且无法进行病理活检,所以一般作为胃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六、胃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有蒂的胃息肉,常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导入胃内,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广基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圈套器等将息肉完整切除。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一些较大的、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技术,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并且可以对切除标本进行更详细的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息肉体积非常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者怀疑有恶变且已经浸润到深层组织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七、胃息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随访
1.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治疗后短期内需要注意饮食,一般建议先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也不要吃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影响创面愈合。同时,要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休息方面: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尤其是接受较大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的患者,更要注意休息,有利于术后的康复。
2.随访:
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定期进行胃镜随访。对于增生性息肉,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对于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切除后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缩短随访间隔,可能3-6个月就要复查胃镜,以便及时发现息肉有无复发或恶变等情况。
八、不同人群胃息肉的特点及注意要点
1.儿童人群:
儿童胃息肉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或某些罕见的综合征有关。儿童胃息肉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对身体损伤小的治疗方式,如内镜下较小的息肉可尝试合适的内镜下治疗方法。而且儿童患者在治疗后随访也需要更加密切,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2.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胃息肉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例如,做胃镜检查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否能耐受检查;在治疗胃息肉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
3.女性人群:
女性胃息肉的发生与男性在病因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生活方式的影响方面可能有一定特点。女性如果有节食减肥等不健康的减肥方式,可能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女性患者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访,尤其是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如果发现胃息肉,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治疗的利弊。
4.有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如果发现胃息肉,在治疗胃息肉的同时,往往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少胃息肉的复发等情况。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其自身患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风险较高,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胃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