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壁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其分支阻塞致心脏前壁心肌缺血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病,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基础及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相关,临床表现有典型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等预防,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病变基础:绝大多数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可导致血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进展,若出现斑块破裂,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在局部形成血栓,血栓完全阻塞前降支等相关血管,就会使心肌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甚至中断。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进而增加了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病概率。
2.心肌缺血坏死过程:血管阻塞后,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般在缺血30分钟以上,心肌细胞就会逐渐发生不可逆的坏死。以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为例,当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后,心肌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迅速耗竭,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潴留,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水肿,最终心肌细胞坏死。
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疼痛程度较剧烈,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患者常感到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例如,有研究统计,约90%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坏死的程度相关。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因为心肌坏死物质被吸收后引起的全身性反应。还可能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等表现,是机体对心肌坏死的应激反应。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刺激了迷走神经,再加上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2.体征
心率和血压改变:发病初期心率多增快,血压可增高,但随着病情进展,若心肌梗死范围较大,心排血量减少,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心脏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摩擦音,提示心肌梗死累及心包。
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在面向前壁心肌的导联(如V2、V3、V4导联)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形成以及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过程。例如,起病数小时内,可出现高尖T波;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随后数天内,ST段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倒置加深呈冠状T波;数周后,T波可逐渐恢复直立。
2.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cTn)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10天左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发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另外,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也可升高,但特异性不如cTn和CK-MB。
治疗原则
1.再灌注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前降支等病变血管后,可通过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方式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多项临床研究表明,PCI能够显著降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发病12小时内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行PCI治疗获益明显。
溶栓治疗:对于不能及时进行PCI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禁忌证和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病后应尽早服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氯吡格雷等药物也可联合使用,增强抗血小板效果。
抗凝药物: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等,可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尤其是在溶栓或PCI治疗前后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的氧供需平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但对于心率过慢、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应慎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等情况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但双侧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禁用ACEI。
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前壁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范围的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梗死范围较小,治疗及时,患者恢复较好,预后相对较好;若梗死范围大,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例如,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约为5%-15%,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2.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加强监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前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胸痛症状较轻甚至无胸痛,而以心力衰竭、晕厥等为首发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剂量需要适当调整。同时,老年人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时应谨慎,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2.女性:女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一般比男性晚,但更年期后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情况。另外,女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恢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且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心肌梗死的恢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神经病变,在观察病情时,要注意有无感觉异常等情况,防止因感觉不灵敏而延误病情。
4.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发生前壁心肌梗死较为罕见,但也有报道。其发病多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川崎病等有关。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