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怎么回事
窦性心动过缓是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正常窦性心律频率60-100次/分,年龄等因素有影响;常见原因有生理性(运动员等体力劳动者、睡眠状态)和病理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病变);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头晕、乏力、黑矇晕厥等;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及病因相关检查;治疗分生理性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需治疗基础疾病或安装起搏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正常心率范围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源是窦房结,其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当低于60次/分时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年龄因素会有影响,比如儿童的窦性心率相对较快,随着年龄增长,心率会逐渐趋向成人正常范围,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不同性别之间一般无明显生理性差异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不同,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可能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运动员由于心脏功能较好,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有心脏疾病史的人群,本身心脏结构或功能已有异常,更容易并发窦性心动过缓。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心脏功能较强,心肌收缩力好,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可低于60次/分,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的储备功能增强,属于生理性的适应状态。以运动员为例,长期的耐力训练会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导致窦性心动过缓,这种情况一般不伴有不适症状,对健康影响较小。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引起心率减慢,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觉醒,心率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当心肌缺血发作时,窦房结功能可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心率会明显减慢。
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广泛受损,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均受到影响,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诊断,补充甲状腺激素后,心率可逐渐恢复。
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累及窦房结周围区域,会影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例如颅内肿瘤压迫窦房结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会干扰心脏的节律控制,引起心率减慢。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当窦性心动过缓是生理性或轻度病理性且心率不是极度减慢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比如一些运动员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可能在50次/分左右,但患者一般没有头晕、乏力等不适感觉。
(二)有症状情况
1.头晕:由于心率减慢,心脏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尤其在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头晕可能会加重。例如一位患有冠心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在起床活动时可能会感到头晕,这是因为血压调节也受到影响,脑供血进一步减少。
2.乏力:心脏泵血减少,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一位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会自觉四肢无力,难以进行日常的体力活动。
3.黑矇或晕厥: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会导致脑供血严重不足,患者可能出现黑矇,甚至晕厥。这种情况常见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时,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生晕厥。
四、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即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且心率低于60次/分。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并初步判断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
对于间歇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需要评估24小时内心率变化情况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可以连续记录24或48小时的心电图,了解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睡眠、活动等)的心率变化,发现无症状性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
(三)病因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怀疑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检测甲状腺功能,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怀疑冠心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主要是针对引起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因素进行健康管理。对于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应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和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对于睡眠状态下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也不需要干预,注意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即可。
(二)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的处理
1.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主要是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补充甲状腺激素后,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改善,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可能会得到缓解。
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针对冠心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从而缓解窦性心动过缓。
如果是颅内病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针对颅内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治疗颅内肿瘤、采取相应措施治疗脑出血或脑梗死等,随着颅内病变的改善,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有所好转。
2.安装心脏起搏器:对于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极度减慢(低于40次/分左右),出现明显的头晕、晕厥等症状,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发放电脉冲来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例如,一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常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治疗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窦性心动过缓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要警惕先天性心脏疾病等情况。如果是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如部分健康儿童在睡眠时出现,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及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等干预措施,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二)老年人
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心率减慢的耐受能力较差。当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时,要更密切地观察症状,如头晕、乏力等情况。如果心率过慢导致明显不适,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谨慎处理。首先要明确病因,如果是生理性的一般观察即可,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在妇产科和心内科的共同评估下进行治疗。例如,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在保证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而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特别谨慎,要权衡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