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耳鸣是怎么回事
突发性耳聋耳鸣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的耳部疾病,发病原因包括血管因素(微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膜迷路破裂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诊断需听力学、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糖皮质激素治疗、抗凝及溶栓治疗、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定义
突发性耳聋耳鸣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有耳鸣的耳部疾病,通常在数小时或3天内听力急剧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可能的发病原因
1.血管因素
微血管痉挛:研究表明,血管痉挛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例如,某些因素引起内耳的小血管痉挛,使得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突发性耳聋耳鸣。在一些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由于血管弹性等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痉挛的情况,进而增加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发病风险。
血栓形成:血液中形成的血栓可能堵塞内耳的血管,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有研究发现,血液高凝状态的人群,如存在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时,发生内耳血管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这与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一些长期卧床、术后患者等,由于活动减少,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也是突发性耳聋耳鸣的高危人群。
2.病毒感染
病毒侵袭内耳:多种病毒可侵袭内耳,引起内耳的炎症反应。例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都可能导致内耳的病变。当病毒侵入内耳后,会引发免疫反应,损伤内耳的毛细胞、神经纤维等结构,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鸣。在病毒流行季节,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相关病毒,进而增加患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可能性。
3.自身免疫性因素
免疫系统攻击内耳组织: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内耳的正常组织,导致内耳损伤。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内耳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内耳组织结合,引发炎症反应,破坏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出现突发性耳聋耳鸣的症状。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耳鸣在一些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而且病情可能较为顽固。
4.膜迷路破裂
内淋巴压力变化导致膜迷路破裂:各种原因引起的内淋巴压力突然变化,可能导致膜迷路破裂。例如,用力擤鼻、咳嗽、潜水等情况下,可能使内耳的内淋巴压力急剧改变,从而引发膜迷路破裂,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出现突发性耳聋耳鸣。中老年人由于内耳结构相对脆弱,更容易在这些情况下发生膜迷路破裂,导致突发性耳聋耳鸣。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多为单侧听力下降,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内达到最低点。听力下降的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轻度的听力减退,重者可完全丧失听力。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原本能清晰听到正常谈话声,突然变得需要对方大声说话才能听清,甚至完全听不见。
2.耳鸣
耳鸣症状较为常见,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声音多样,如蝉鸣声、嗡嗡声等。耳鸣可能在听力下降之前出现,也可能与听力下降同时发生。部分患者耳鸣较为严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尤其是在安静环境下,耳鸣声会更加明显,干扰患者的休息和日常活动。
3.耳堵塞感
患者可感觉耳部有堵塞感,类似耳朵被东西堵住的感觉,有的患者还可能伴有耳部胀满感。这种耳堵塞感可能会随着听力下降和耳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4.眩晕、恶心、呕吐
约半数以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可伴有眩晕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程度不一,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眩晕的发生可能与内耳的病变影响了平衡感受器有关,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天旋地转,不敢活动,严重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
四、诊断方法
1.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听阈,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一般来说,突发性耳聋多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在纯音测听曲线上可呈现多种形态,如平坦型、下降型等。例如,在某一频率上的听阈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就提示该频率存在听力损失。
声导抗检查:主要用于了解中耳的功能状态,排除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下降。声导抗图一般为A型,提示中耳功能正常。如果声导抗图出现B型或C型等异常情况,则需要进一步排查中耳疾病。
耳声发射检查:通过检测耳声发射的情况来评估耳蜗的功能。耳声发射异常提示耳蜗毛细胞等结构可能存在病变,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2.影像学检查
颞骨CT:用于排除颞骨内的结构性病变,如听骨链脱位、中耳胆脂瘤等。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观察颞骨的结构,若发现有骨质破坏、听骨链异常等情况,则可排除这些病变导致的突发性耳聋耳鸣。
内听道MRI:有助于排除内听道及小脑脑桥角区的占位性病变,如听神经瘤等。内听道MRI可以更精细地观察内听道内的组织情况,如果发现有占位性病变,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3.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自身抗体检测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等可能与突发性耳聋耳鸣相关的因素,自身抗体检测则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突发性耳聋耳鸣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患者可能存在相关自身抗体的阳性。
五、治疗原则
1.改善内耳微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银杏叶制剂等,通过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助于受损的内耳结构恢复功能。
2.糖皮质激素治疗
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内耳的炎症反应,稳定细胞膜等。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3.抗凝及溶栓治疗
对于考虑有血液高凝状态或血管栓塞因素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抗凝剂或溶栓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避免出现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神经营养药物
如甲钴胺等,有助于营养内耳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甲钴胺可以参与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脂肪的合成,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5.高压氧治疗
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内耳组织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促进内耳病变的修复。高压氧治疗需要在专门的高压氧舱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突发性耳聋耳鸣时,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例如,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血糖等情况。同时,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低,在进行听力学检查等操作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抚,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帮助儿童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
2.老年人
老年人患突发性耳聋耳鸣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时,要注意是否会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人的听力损失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突发性耳聋耳鸣时,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可先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高压氧治疗等,但需要严格评估高压氧治疗对胎儿的安全性。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突发性耳聋耳鸣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耳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对于不同特殊人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采取更加谨慎和个性化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