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区别
类风湿关节炎是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因与遗传、环境、免疫等有关,病理主要是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等,表现为关节及全身症状,自身抗体等实验室检查异常,依据分类标准诊断,治疗用药物及非药物;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病理是关节滑膜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游走性多关节炎等,有链球菌感染指标异常,依据修订Jones标准诊断,治疗关键是清除感染、抗风湿及对症,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结合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1.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某些基因的携带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人类白细胞抗原-DR4(HLA-DR4)等基因;环境因素中,感染因素可能起到触发作用,如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后,机体免疫调节紊乱,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攻击关节滑膜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年龄上,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5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2-3:1。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几率;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病史的人群,相对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累及关节等部位。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发病年龄多在5-15岁;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上,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可能增加链球菌感染机会,从而诱发风湿性关节炎;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彻底治愈的人群,易再次引发风湿性关节炎。
二、病理表现
1.类风湿关节炎
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逐渐侵袭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滑膜呈现增生性改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后,会分泌多种炎性介质和酶类,破坏关节结构。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如全身型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多系统受累的病理改变,包括肝、脾、淋巴结等肿大,伴有巨噬细胞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病理上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与老年人自身骨代谢特点相关。
2.风湿性关节炎
病理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关节腔内有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渗出,急性期过后,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留永久性关节破坏,但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粘连、畸形。对于儿童风湿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炎症累及关节的同时,可能影响关节的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关节结构的破坏可能对骨骼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在女性患者中,由于内分泌等因素与男性不同,可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激素水平变化对炎症反应及关节病理改变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病理核心是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表现: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常见受累关节为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病情逐渐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畸形等。晨僵是常见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小时,活动后可稍缓解。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类风湿关节炎除关节症状外,还可能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老年患者关节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易合并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上活动减少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关节功能障碍。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等,还可能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激素变化时,病情可能有一定波动,需要关注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
2.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表现: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但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可完全恢复。比如儿童风湿性关节炎,游走性关节痛较为突出,今日累及这个关节,明日可能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在青少年患者中,可能与生长发育阶段的活动量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活动量大可能增加关节受累的几率,但炎症消退后关节多能恢复正常。
全身表现:常有前驱感染史,如发热、咽痛、舞蹈病等表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皮疹以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较为常见。女性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自身免疫调节特点,可能在感染控制后病情恢复相对顺利,但需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导致病情复发。
四、实验室检查
1.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约70%-8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特异性较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阳性率约60%-70%。此外,还可能有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等自身抗体阳性。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阳性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全身型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老年人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可能受其他基础疾病影响,但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在各年龄段相似。
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导致ESR和CRP升高的疾病,需要鉴别诊断;儿童患者炎症指标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病情活动时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病情缓解时可下降。
2.风湿性关节炎
链球菌感染指标: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一般超过500U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链球菌激酶、抗透明质酸酶等抗体升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链球菌感染指标的意义相同,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链球菌感染史。儿童患者ASO升高对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有重要提示作用,因为儿童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人群之一;女性患者在检测链球菌感染指标时,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能单纯依据指标诊断,还需考虑自身免疫状态等因素。
炎症指标:ESR可增快,CRP可升高,但一般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显著,病情缓解后多可恢复正常。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标准: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需结合临床症状、自身抗体、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临床症状包括关节受累情况、晨僵等;自身抗体如RF、抗CCP抗体等;影像学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在不同年龄诊断时需注意各年龄段的特点,儿童类风湿关节炎还需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其他儿童时期关节炎性疾病鉴别,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也有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但自身抗体等表现不同;老年患者需与骨关节炎等鉴别,骨关节炎一般自身抗体阴性,影像学表现以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为主,无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的滑膜炎症及血管翳形成表现。
2.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修订的Jones诊断标准,包括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实验室检查ASO升高等)以及前驱链球菌感染证据(咽拭子培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或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阳性,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符合2项主要表现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同时有前驱链球菌感染证据,可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在鉴别诊断方面,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鉴别。如结核性关节炎多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PPD试验阳性,关节液检查可发现结核杆菌等;感染性关节炎有明确的感染源,关节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链球菌感染相关表现不同。女性患者在鉴别诊断时,需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与链球菌感染相关。
六、治疗原则
1.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如甲氨蝶呤有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监测肝功能;生物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等。在年龄方面,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和相对安全的药物;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女性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考虑激素水平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如雌激素可能影响某些免疫抑制剂的代谢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关节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康复训练等。康复训练对维持关节功能、预防肌肉萎缩等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损伤关节;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2.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关键:清除链球菌感染、抗风湿治疗及对症治疗。清除链球菌感染主要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抗风湿治疗常用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等),但需注意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在儿童患者中,使用水杨酸制剂需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及出血倾向等;女性患者在使用抗风湿药物时,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对症治疗如发热时进行退热等处理,关节疼痛明显时可适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对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在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