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通过规范治疗实现长期缓解。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核心病理改变为肠道黏膜持续性炎症。尽管急性期通过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及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可快速控制炎症,缓解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研究显示,约60%-70%的轻中度患者可通过药物维持缓解,而重度患者或合并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考虑全结肠切除术,但术后仍可能残留直肠病变或出现吻合口瘘等风险。此外,病程超过10年的全结肠炎患者癌变风险显著升高,需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因此,当前治疗目标以控制症状、维持缓解及预防并发症为主,而非彻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