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通常难以根治,但经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症状可缓解并控制病情。
慢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因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紊乱、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酗酒、暴饮暴食)等。由于炎症持续存在,胃肠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改变,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萎缩后无法完全再生;肠道长期炎症则可能导致肠黏膜吸收功能受损。
然而,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针对病因治疗,如使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次碳酸铋等铋剂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根治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补充维生素B12、铁剂纠正贫血。同时,使用黏膜保护剂、益生菌等药物修复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此外,患者需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轻胃肠负担。
慢性肠胃炎治疗需长期坚持,定期复查胃肠镜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便血、消瘦等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规范管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