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等。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研究显示,超过50%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能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及鞭毛,能穿过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黏附于上皮细胞,损伤胃黏膜屏障。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中和胃酸,利于自身生存,同时破坏胃黏膜的酸碱平衡,引发炎症反应。
2.不良饮食习惯
高浓度的盐分会使胃黏膜细胞脱水,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削弱其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抵抗能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常食用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的人群,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增加。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炎症。对于本身胃黏膜较为敏感的人群,食用过多辛辣食物后,可能很快出现胃痛、胃胀等浅表性胃炎症状。
3.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在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发挥解热镇痛等作用的同时,会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胃酸更容易侵蚀胃黏膜,引发炎症。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胃黏膜损伤及浅表性胃炎的概率显著高于未服用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抑制胃黏膜细胞的更新和修复,降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从而增加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