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的区别
慢性常用和急性肠炎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特征、症状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与发病特征
急性肠炎是肠道的急性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通常起病急骤,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或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摄入刺激性食物、药物等因素引发。一般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
慢性肠炎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因素未彻底清除、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病程一般超过两个月,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2.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以脐周为主。腹泻较为频繁,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粪便多为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但脓血便相对少见。此外,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因大量失水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慢性肠炎症状相对较缓和,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腹痛程度一般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发作时间不规律。腹泻次数相对较少,一般每日35次,粪便可为糊状便、稀便,有时可见黏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全身症状相对不明显,但病程较长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3.诊断方法
急性肠炎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有不洁饮食史、集体发病史等,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起病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慢性肠炎诊断相对复杂,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缓解因素等。除了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肠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