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与溃疡结肠炎的区别
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为定义和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因
肠炎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炎症。年龄上,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力相对较弱,更易感染致病微生物引发肠炎。性别差异不大,但生活方式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食用生冷食物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有肠道基础疾病史的人也更易患病。病因主要是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遗传方面,如果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增加。在免疫因素上,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肠道组织。环境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等可能诱发该病。年龄上,青壮年发病较多,性别差异不显著,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症状表现
肠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可为稀水样便或黏液便,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腹痛程度和部位不一,一般在脐周或下腹部。病情较轻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腹泻,数天内可自愈;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儿童由于身体耐受性差,脱水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症状更为复杂。
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对较为隐匿,呈慢性病程,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还可能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全身症状更为突出。有其他慢性疾病史的患者,病情可能相互影响。
3.诊断方法
肠炎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病史中询问近期饮食情况、接触史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粪便培养可明确致病微生物。儿童患者在检查时需要更加耐心配合,避免因哭闹影响检查结果。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较为复杂,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排除其他疾病。对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钡剂灌肠等检查。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患者,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排除肿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