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初潮后1-2年发病,月经前后或经期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持续2-3天,妇科无器质性病变,因激素变化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生育年龄女性多见,疼痛经期开始后渐重,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伴原发病相关表现,妇科有器质性病变,因病变破坏盆腔结构功能致经期受刺激疼痛及伴随症状
一、原发性痛经的症状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主要症状为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等症状,疼痛一般持续2-3天,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青春期女性由于月经初潮,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原发性痛经,其疼痛程度和伴随症状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女性可能因疼痛影响日常学习、生活。
二、继发性痛经的症状
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其症状与原发性痛经有所不同,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开始后一段时间出现,且逐渐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除了下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盆腔器质性疾病相关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性交痛等;子宫腺肌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量增多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附件包块等器质性病变。这是因为盆腔器质性病变破坏了正常的盆腔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月经期间,病变部位受到刺激,引发疼痛及相关伴随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其具体症状和伴随表现会因原发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