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由多种危险因素致动脉管壁内膜出现脂质沉积等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不同部位发病影响机体不同,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及早期体检等预防和早期发现。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病理改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如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缺乏运动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会导致血糖、血脂等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二、对机体的影响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不同部位时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在脑动脉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出现头晕、头痛、偏瘫、失语等症状;发生在肾动脉时,可引起肾缺血,导致高血压或肾功能减退等。
三、预防与早期发现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