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晶状体皮质或上皮细胞增生致混浊,发病机制与残留上皮细胞增殖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等,相关风险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眼科检查,儿童要防影响视觉发育,老年人要综合评估治疗风险收益。
发病机制
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残留的前囊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可迁移至晶状体后囊膜表面,发生增殖、纤维化,形成混浊。此外,外伤导致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皮质溢出,也会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进而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对比敏感度下降等情况。通过裂隙灯检查可发现,晶状体后囊膜出现混浊,形态多样,可为薄膜状、混浊的机化膜或有纤维组织形成等。
相关风险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而老年人白内障术后也可能发生,但机制与儿童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环境因素下可能会对晶状体产生一定影响,但对于后发性白内障来说,主要的风险还是与白内障手术方式及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反应等自身因素相关。
病史:有白内障手术史的患者是后发性白内障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囊外摘除术的患者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较少。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后囊膜的情况;眼底检查等也有助于综合判断患者的眼部状况,以明确是否存在后发性白内障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时,由于其视觉发育尚不完善,视力下降可能会影响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需密切关注视力变化,一旦发现后发性白内障影响视力,应及时考虑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光治疗等,以避免对儿童的视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时,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在进行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手术或激光等治疗的风险与收益,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眼部或全身疾病,在治疗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相关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