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由多种危险因素致动脉管壁内膜出现脂质沉积等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对身体可致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后果,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等预防与早期干预。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在男性中,发病通常较早,而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显著上升,这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壁的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沉积在动脉管壁;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肪等易在体内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升高。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容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对身体的影响
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后果: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时,会引起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威胁心脏功能和生命健康;若发生在脑动脉,可导致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出现头晕、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在下肢动脉时,会引起下肢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溃疡甚至坏死等情况。
三、预防与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年轻人应避免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损害。老年人要尤其注意控制体重,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女性在绝经后更要注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