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粒肿和麦粒肿的区别
散粒肿是睑板腺囊肿,因睑板腺出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引发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青少年等易患,起病缓,眼睑可触及肿块,小的可热敷吸收,大的需手术;麦粒肿是葡萄球菌感染致急性化脓性炎症,任何年龄可发病,与卫生习惯相关,分内外,早期热敷,严重用抗生素,脓肿形成需切开排脓。
一、病因方面
散粒肿:散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由于睑板腺出口阻塞,导致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年人,可能与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睑板腺出口阻塞等因素有关,通常与个人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但有睑板腺功能异常病史者更容易发病。
麦粒肿:麦粒肿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用脏手揉眼等,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眼部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散粒肿:散粒肿通常起病较缓慢,眼睑皮下可触及一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一般无疼痛,肿块对应的结膜面可呈紫红色或灰红色。肿块较小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压迫眼球,引起异物感。好发于上睑,也可上下睑或双眼同时发生。
麦粒肿: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硬结,硬结较大时疼痛明显,数日后硬结变软,可形成黄色脓点;内麦粒肿则是睑板腺内的炎症,眼睑红肿不如外麦粒肿明显,但疼痛较剧烈,结膜面可出现局限性充血肿胀,数日后也可形成黄色脓点,脓点可自行破溃排出脓液。发病部位多为眼睑边缘。
三、治疗方面
散粒肿:小的散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早期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每天热敷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如果散粒肿较大,长期不吸收或有压迫症状,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感染。
麦粒肿:早期可进行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如果感染严重,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当麦粒肿形成脓肿后,应切开排脓。外麦粒肿的切口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的切口在结膜面,与睑缘垂直。对于儿童麦粒肿患者,家长要协助孩子做好眼部清洁,避免孩子用手揉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