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且发作频繁的心律失常,每分钟发作6次及以上,其发生机制与心房肌局部异常自律性增高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需寻找并去除诱因,有症状或有风险时考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
发生机制
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心房肌局部存在异常的自律性增高,或者折返激动等。比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诱发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导致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一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影响心房的结构和电活动,从而引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年龄因素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等可能会发生一些生理性变化,也可能增加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对心房造成损害,进而容易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部分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暂停感,或者有胸闷、乏力等不适。在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律不齐,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听诊时能听到提前的心跳,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等。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来诊断,心电图上可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一般正常,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有时也可能增宽(室内差异性传导)。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记录心脏在一天内的跳动情况,有助于评估房性期前收缩发作的频率、分布特点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
治疗与处理原则
首先要寻找并去除诱发因素,比如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要劝导其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浓茶咖啡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冠心病患者要改善心肌缺血等。如果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引起明显症状或者有发展为其他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来决定。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儿童患者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时,要考虑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评估,并在儿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