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缩窄是怎么回事
主动脉缩窄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由胚胎期主动脉峡部发育异常致局限性狭窄,遗传可能相关。其病理生理是缩窄近端血压高、远端低,左心室肥厚且远端组织灌注不足。婴儿期有心力衰竭症状,儿童及成人期有上肢高血压、下肢供血不足表现。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和介入是主要治疗方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和随访,成年者要监测血压、健康生活并定期复查。
病因:胚胎发育过程中主动脉峡部发育异常所致,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病理生理:主动脉缩窄会导致缩窄部位近端血压升高,远端血压降低。左心室需要克服较高的阻力来泵血,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而缩窄远端组织灌注不足,可能影响下肢等部位的血液供应。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表现:
婴儿期: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多汗等,这是因为严重的主动脉缩窄导致左心负荷急剧增加,心功能受损。
儿童及成人期:可能有上肢高血压表现,如头痛、鼻出血等,而下肢血压降低,可出现下肢无力、发冷、间歇性跛行等,这是由于缩窄远端供血不足引起。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初步发现主动脉缩窄的部位和程度;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能更精确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形态、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解除主动脉的狭窄,恢复正常的血流。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尽早手术。
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病例也可采用介入的方法,如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等,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预后情况:及时接受合适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影响预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主动脉缩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在治疗后要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心脏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效果良好,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加重病情。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低盐、低脂等)、适量运动等,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脏等器官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