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有早期、中期、晚期病理表现,早期是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中期形成脂纹等,晚期有斑块形成与破裂倾向、血管重构等,不同因素影响其病理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了解这些对早期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一、早期病理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主要是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正常内皮细胞是一层光滑的单层细胞,起到调节血管张力、抗血栓形成、抗炎症等重要作用。当受到高血压、高血脂(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吸烟等因素影响时,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会受损。例如,LDL-C可以进入内皮细胞下,逐渐被氧化修饰,启动炎症反应。此时可见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然后迁入内皮下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LDL-C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一个典型病理改变,在有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这种早期病理变化。
二、中期病理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中期会形成脂纹。脂纹是平坦或微隆起于内膜的黄色斑点或条纹,由大量泡沫细胞聚集而成。同时,平滑肌细胞也会迁移到内膜下,并且增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此时还可能出现纤维帽的初步形成,纤维帽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分泌的胶原纤维等组成,试图包裹脂质核心。在有长期吸烟史、肥胖且伴有糖尿病的人群中,中期病理表现会更加明显,因为这些因素会持续损伤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等过程。
三、晚期病理表现
1.斑块形成与破裂倾向:晚期会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由脂质核心、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等组成,表面有较厚的纤维帽。粥样斑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破裂倾向。斑块破裂后,会暴露富含组织因子的基质,启动凝血系统,容易形成血栓,严重时可导致血管完全阻塞,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例如,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管壁弹性下降等因素,粥样斑块更容易破裂,且老年人群本身基础疾病较多,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增加了斑块破裂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血管重构: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血管重构,包括血管狭窄和扩张等情况。当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时,会影响血流动力学,使远端组织灌注不足;而在某些情况下,血管可能会出现扩张,称为动脉瘤样扩张,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血管重构的情况往往更为严重,因为高血压会持续对血管壁产生压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血管重构的异常。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从早期到晚期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表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其病理进展的速度和严重程度,了解这些病理表现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