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脏病有几种类型
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分别有不同病因、表现及诊断方法;获得性心脏病中的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心脏瓣膜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因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心肌病包含扩张型心肌病(与遗传、感染等有关,有心脏扩大、心衰等表现)和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性,心室非对称性肥厚,有相应症状,心脏超声可诊断)
一、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发育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出现异常通道。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孕妇妊娠早期感染等有关。胎儿出生后,缺损较小的部分患儿可能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缺损较大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活动后气促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室间隔缺损: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左右心室间的异常交通。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喂养困难等,心脏超声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
3.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动脉导管原本是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出生后应逐渐闭合,若持续开放则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能出现乏力、气促等表现,严重时影响生长发育,心脏超声可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
4.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发绀,活动耐力差,喜欢蹲踞等,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这种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需及时干预。
二、获得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多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所致。儿童时期患风湿热后可能逐渐出现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受累等,患儿可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心悸、气短等心脏受累表现,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2.感染性心内膜炎:儿童时期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患儿可出现发热、贫血、心脏杂音改变等表现,血培养等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三、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儿童期发病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活动耐量下降,心脏超声显示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等。
2.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儿童期发病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心脏超声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可发现心室壁增厚等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