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状银屑病是怎么回事
点滴状银屑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皮疹为散在点滴状红色丘疹等,病因与感染、免疫、遗传因素有关,好发于儿童青少年躯干等部位,依临床表现可诊断,需与玫瑰糠疹、二期梅毒疹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及药物治疗,部分可自行消退预后较好,儿童预后相对较好,要注意避免诱因及药物安全等。
2、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链球菌感染是点滴状银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儿童及青少年在呼吸道感染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机制被激活,引发免疫反应异常,导致银屑病的发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点滴状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
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失调,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Th1/Th2细胞失衡,Th1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等分泌增加,参与了银屑病皮损的炎症反应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点滴状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银屑病患者,个体发病风险会增加,但并非一定发病,遗传因素需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导致疾病发生。
3、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伸侧等部位。
皮疹特点:起病较急,初发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为点滴状斑疹,直径多在0.2-0.8厘米,数目较多,可融合成片。
4、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点滴状皮疹、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等,一般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等。
鉴别诊断:需与玫瑰糠疹鉴别,玫瑰糠疹的皮疹多呈椭圆形,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较薄,一般无Auspitz征,且病程有自限性;还需与二期梅毒疹鉴别,二期梅毒疹可表现为斑疹、丘疹等,梅毒血清学检查可呈阳性。
5、治疗与预后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感染。
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具有抗炎作用;也可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对于伴有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但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
预后:点滴状银屑病部分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消退,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银屑病。儿童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容易控制。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性,尽量选择对儿童皮肤刺激性小的药物,并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