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低血压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为低血压,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遗传体质等有关,病理性继发于疾病;临床表现有轻度的头晕乏力等和重度的眼前发黑、晕厥等,老年人患重度低血压风险更高。
一、低血压的定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不过,血压的正常范围会因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的血压正常范围相对宽松一些,但低于上述标准就可考虑为低血压情况。
(一)按发病原因分类
1.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人群的血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见于体型较瘦的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这类人群的低血压多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一般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也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医疗干预,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情况,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这类人群可能需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病理性低血压
继发于某些疾病:如严重的感染、过敏、大出血等情况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感染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可能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大出血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从而引起低血压。另外,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引发低血压,像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可出现低血压;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影响血压的调节,进而出现低血压症状。对于这类由疾病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低血压状况。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病理性低血压相关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和血压的监测。
二、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1.轻度低血压
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劳累、长时间站立等情况下症状可能会加重。例如一些年轻女性生理性低血压者,在站立过久时可能会感觉头晕不适,但休息后可缓解。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因体质因素导致的轻度低血压情况,在生活方式上如果过度节食减肥等可能会加重这种轻度不适症状。
2.重度低血压
可出现眼前发黑、晕厥、心悸、少尿等症状。当出现晕厥时,患者可能会摔倒,导致外伤等情况。对于老年人来说,重度低血压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为血压过低会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导致心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病史方面,如果老年人本身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低血压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