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怎么得的
主动脉夹层发生主要与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使主动脉壁韧性下降易内膜撕裂,遗传性心血管病如马方综合征致主动脉壁结构功能异常易发病)、其他诱发因素(外伤致主动脉内膜撕裂,医源性操作可能损伤主动脉内膜引发,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且老年人风险高,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增加风险)相关。
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引发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发生变性、坏死等改变,使主动脉壁的韧性下降,容易出现内膜撕裂。据相关研究统计,约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更高。例如,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壁持续受到高压冲击,内膜更容易出现破损,进而引发夹层。
遗传性心血管病: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比如马方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主动脉壁中层的弹性纤维发育异常,使主动脉壁变薄、变弱,容易发生扩张和夹层。研究发现,马方综合征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发病年龄往往相对较轻。
其他诱发因素
外伤:胸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直接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从而引发主动脉夹层。例如,胸部遭受剧烈撞击时,强大的外力作用于主动脉,超过了主动脉壁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内膜损伤,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
医源性因素:在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动脉造影等。这些操作可能会对主动脉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当操作过程中导管等器械对主动脉壁的刺激或损伤较为严重时,增加了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风险。另外,心脏外科手术中对主动脉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术后主动脉夹层。
年龄与性别:主动脉夹层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酗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壁的弹性逐渐下降,胶原纤维发生变性等改变,老年人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50-70岁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发年龄段,这与该年龄段人群主动脉壁的退行性变加重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风险。大量酗酒也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血压波动等,进而增加患病几率。此外,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在某些基础疾病的作用下诱发主动脉夹层,比如本身有主动脉壁结构异常的人,剧烈运动时主动脉承受的压力突然增加,容易引发内膜撕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