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缓慢进展的疾病,早期通常无症状,中期会出现相关器官缺血症状,包括心脏方面的冠心病及心肌梗死、脑部方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外周血管方面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等,晚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瘤形成及破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肠道缺血等
早期无症状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狭窄程度较轻,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此时血管内皮可能已经出现损伤,脂质沉积等病理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吸烟、肥胖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例如,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长期承受较高压力,更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中期相关器官缺血症状
心脏方面: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会引起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发作,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此时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可能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一些长期吸烟且患有高血压的男性,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症状。
脑部方面: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缺血、脑梗死等。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如果发生脑梗死,症状则相对持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意识障碍等。老年人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人群,且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外周血管方面: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现疼痛、酸胀、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也会感到下肢疼痛,夜间尤为明显。而肾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顽固性高血压,通过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等表现。
晚期严重并发症症状: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晚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主动脉瘤形成,可在腹部、胸部等部位摸到搏动性肿块,若动脉瘤破裂则会出现剧烈腹痛、胸痛等急危重症表现;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肠道缺血,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坏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