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是持续超6周、有反复发作风团红斑的常见皮肤病,发病涉多因素。非药物干预需找规避过敏原(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调整生活习惯(保证睡眠、管理压力)。药物治疗要依病情选合适药物,特殊人群用药有提示。需监测病情,出现严重症状或治疗无效要及时就医。
一、慢性荨麻疹的定义与特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反复发作的风团和红斑,持续时间超过6周。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生活方式如压力过大、接触过敏原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有相关病史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寻找并规避过敏原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需留意其日常饮食及接触的物品;成年人则可能与职业接触、吸入性过敏原等相关。例如儿童食用新的辅食后出现荨麻疹加重,应考虑该辅食为过敏原。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受激素影响,免疫力变化可能影响病情,需关注此阶段过敏原规避。
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粉尘多等环境,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减少接触可能致敏的化学物质,如某些化妆品、洗涤剂等。
病史考虑:有明确过敏原病史者应严格避免再次接触,如对某种花粉过敏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
2.调整生活习惯
睡眠: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天,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慢性荨麻疹的控制有帮助。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压力过大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导致荨麻疹发作或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的减压方式,儿童可通过游戏等轻松方式减压。
三、药物治疗相关原则
1.药物选择依据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常用药物如抗组胺药等。抗组胺药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瘙痒等症状。
考虑年龄因素,低龄儿童应谨慎用药,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或经严格评估后可使用的药物。
2.特殊人群用药提示
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谨慎用药,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避免自行用药。
哺乳期女性:部分药物可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用药需咨询医生,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
四、病情监测与就医建议
1.病情监测
记录荨麻疹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包括风团数量、面积、是否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
关注自身对各种因素的反应,如饮食、环境等对病情的影响,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及时就医情况
当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这些可能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表现,需紧急处理。
经过非药物干预和常规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