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重要,各年龄段需注意)、心律失常(各种快速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诱发)、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等致循环血容量增加可诱发)、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可使心脏负荷加重等诱发)、治疗不当(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等可诱发)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常见、最重要的诱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使机体代谢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直接损害心肌,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心力衰竭。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中,约50%以上是由呼吸道感染所引发。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心力衰竭;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也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以降低心力衰竭发作风险。
心律失常: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进而诱发慢性心力衰竭。不同性别在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任何年龄、性别出现心律失常都可能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律失常的发生会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发作的可能性,需密切监测心率、心律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或静脉输液过多、过快等,可使循环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从而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对于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遵循低盐饮食原则,同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因血容量增加而导致心力衰竭复发。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盐饮食者、有不良输液习惯者等,发生血容量增加诱发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风险。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或情绪过度激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可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诱发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体力消耗和情绪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耐受能力下降,更易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儿童一般体力活动相对有限,但过度的情绪激动也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即使是轻度的体力消耗或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诱发心力衰竭的导火索,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等,可导致液体潴留,心脏负荷增加,从而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对于正在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得自行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尤其是利尿药物等,否则可能因治疗不当而引发心力衰竭发作。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心力衰竭反复发作病史者,在治疗过程中更需密切关注药物使用情况,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以维持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