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丹毒皮肤病
丹毒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累及皮肤浅层淋巴管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或黏膜破损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有局部皮肤红斑、疼痛灼热、淋巴结肿大及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成人多见,有足癣等情况及基础疾病者易患,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要通过皮肤护理、管理基础疾病、避免诱因来预防。
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皮肤或黏膜如有破损,如足癣、口腔溃疡等,细菌可侵入皮肤并沿淋巴管蔓延,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足部皮肤破损后,链球菌容易侵入,进而导致下肢丹毒的发生。
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后,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从而出现丹毒的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皮肤红斑:通常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表面紧张发亮。好发于下肢及面部,比如下肢丹毒,开始时可能是一个小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扩大。
疼痛、灼热:局部伴有明显的疼痛和灼热感,触之疼痛明显。
淋巴结肿大:附近淋巴结常肿大,伴有压痛。例如下肢丹毒时,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成人多见。儿童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皮肤破损等情况也可能患病。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风险。例如,女性如果有足部真菌感染(足癣)的情况,可能增加下肢丹毒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有足癣、皮肤外伤、鼻腔炎症等情况的人群易患丹毒。长期行走、下肢血液循环不佳的人群,如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等,下肢丹毒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此外,不注意皮肤卫生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皮肤破损,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病史: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丹毒,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肤红斑、疼痛、灼热及全身症状等临床表现可初步怀疑丹毒。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细菌学检查可通过抽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细菌培养,明确是否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丹毒,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等,可有效杀灭链球菌。
预防措施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足癣等皮肤疾病应积极治疗,防止细菌入侵。例如,定期清洁足部,保持足部干燥,积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足癣。
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诱因:避免长时间行走等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的行为,减少下肢丹毒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