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玻璃体切除术存在术中及术后相关危害,术中可能有眼内感染风险(发生率约0.5%-1%,糖尿病等人群风险更高)、视网膜损伤风险(发生率约1%-3%,高度近视患者更高);术后可能出现屈光不正(约10%-20%)、玻璃体混浊残留(约5%-10%,全身病患者恢复受影响)、眼内出血(约2%-5%,凝血功能障碍者风险高)、葡萄膜炎(约3%-6%,自身免疫病患者风险更高)
眼内感染风险:手术在眼内操作,存在引发眼内感染的可能。尽管现代手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但仍有极小概率发生。例如,有研究统计显示,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内感染发生率约在0.5%-1%左右,一旦发生眼内感染,可能导致眼内组织严重炎症,甚至丧失视力。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等本身眼部防御能力相对较弱或全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糖尿病患者眼部组织的血-眼屏障功能可能存在异常,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视网膜损伤: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视网膜。比如在切除玻璃体时,器械的接触或玻璃体切割头的位置不当,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有临床数据表明,因手术导致视网膜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3%。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其视网膜本身相对脆弱,发生视网膜损伤的风险较非高度近视患者更高,因为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延长,视网膜变薄,更容易在手术操作中受到影响。
术后相关危害
屈光不正:术后可能出现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变化。这是因为手术改变了眼内的屈光状态。研究发现,约有10%-20%的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其眼轴还在发育过程中,术后屈光不正对其视力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进一步的视力矫正措施。
玻璃体混浊残留:有可能存在玻璃体混浊残留的情况,导致飞蚊症症状不能完全消失,约有5%-10%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本身飞蚊症症状较为严重、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这种情况会使其术后的视觉体验不佳。而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玻璃体混浊残留的恢复情况,需要在术后密切监测全身指标并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促进恢复。
眼内出血:术后眼内出血也是可能发生的危害之一,发生率约为2%-5%。出血可能影响术后的恢复进程,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患有血友病等疾病的人群,术后眼内出血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葡萄膜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葡萄膜炎,表现为眼痛、眼红、视力下降等症状,发生率约为3%-6%。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术后发生葡萄膜炎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异常的状态,更容易在术后出现眼部的免疫反应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