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结膜下出血什么原因
球结膜下出血可由眼部局部因素(眼部外伤、眼部炎症)、全身性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其他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剧烈咳嗽、用力排便、酗酒)引起。
一、眼部局部因素
1.眼部外伤:眼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时,比如用手揉眼睛力度过大、眼部被球类等物体击中、发生车祸等意外导致眼部受伤,都可能引起球结膜下血管破裂,从而引发球结膜下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眼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后,球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2.眼部炎症:患有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时,炎症会刺激球结膜的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脆性增高,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像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炎症因子会影响球结膜血管的状态,进而导致球结膜下出血。
二、全身性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使眼底及球结膜的血管压力增大。当血管承受不住过高压力时,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人群要高。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球结膜下出血的风险显著提升。
2.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就增加了球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有数据统计,60岁以上伴有动脉硬化的人群中,球结膜下出血的比例相对较高。
3.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球结膜下出血。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球结膜下血管也可能破裂出血;再如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包括血小板等,进而引发出血倾向,导致球结膜下出血。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受损,同时影响凝血机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有所增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球结膜下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5.其他全身性疾病:像心血管疾病、肾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球结膜下出血有关。例如,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影响体内的凝血-抗凝平衡,从而引发球结膜下出血。
三、其他因素
1.剧烈咳嗽: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会传导至眼部血管,导致球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患者,在剧烈咳嗽发作时,更容易出现球结膜下出血。
2.用力排便: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升高,同样会使眼部血管压力增加,引起球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增加球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3.酗酒:大量饮酒后,酒精会使血管扩张,同时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长期酗酒的人,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研究发现,长期酗酒者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高出一定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