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血管疾病,病理是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发病机制有脂质浸润和损伤应答学说,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影响健康可致供血问题及严重并发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来预防与监测。
发病机制
脂质浸润学说: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沉积在主动脉内膜下,是发病的起始环节。例如,当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时,更容易发生脂质浸润。
损伤应答学说:各种因素导致主动脉内膜损伤,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损伤的内皮细胞会吸引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然后这些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等,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在男性中,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更年期前;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粥样硬化的进程。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不健康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进而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和粥样斑块形成。长期高血压患者患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远高于血压正常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高血糖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对健康的影响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管腔狭窄严重时,会影响主动脉的供血功能。例如,当主动脉弓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明显时,可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出现头晕等症状;如果是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可能会影响肠道等器官的血液供应,导致腹痛等表现。严重的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导致主动脉瘤形成、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防与监测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
基础疾病控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主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