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体以外部位引发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部位有盆腔内和盆腔外,发病机制包括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免疫调节学说,临床表现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盆腔疼痛等,诊断方法有影像学、血清学、腹腔镜检查,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是需重视的妇科疾病,诊断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部位
盆腔内异位:最为常见,可累及卵巢(卵巢型内异症较为多见,形成巧克力囊肿等)、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等部位。
盆腔外异位:相对少见,可出现在膀胱、输尿管、肺、胸膜、四肢、手术瘢痕等部位,但这些情况发生概率较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是种植学说的主要观点,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并生长、蔓延。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腹膜、胸膜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调节学说:患者的免疫功能存在异常,免疫系统对异位内膜组织的识别、清除能力下降,使得异位内膜组织能够在盆腔内存活、生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常于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放射至腰骶部、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
盆腔疼痛:除了痛经外,还可出现非经期的盆腔疼痛,如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于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异位病灶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及评估病变范围等有较高的准确性。
血清学检查: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升高,但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确诊。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影响生育功能,建议有生育计划的患者尽早就诊,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等。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发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会因痛经等症状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减少对生长发育等的不良影响。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