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性质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多Ⅲ级以上、可占整个收缩期并遮盖第一心音且向左腋下和左肩胛下区传导;与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鉴别点为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局限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响度不如其响亮且吸气增强呼气减弱,与室间隔缺损杂音鉴别点为室间隔缺损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传导相对局限;影响因素有体位(左侧卧位更明显)、呼吸(深吸气增强、深呼气减弱)、运动(运动后更明显);不同年龄、生理状态及有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杂音特点可能有差异。
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典型杂音为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多在Ⅲ级以上,可占据整个收缩期,甚至遮盖第一心音。这是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在收缩期左心室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产生湍流从而形成杂音,由于反流持续整个收缩期,所以杂音持续时间长。例如,有研究通过心脏听诊对大量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约80%的患者可闻及全收缩期的吹风样杂音。
传导特性:杂音可向左腋下和左肩胛下区传导。这是由于左心室收缩时血液经关闭不全的二尖瓣反流至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杂音向周围传导,尤其向左腋下传导较为常见。
与其他情况杂音的鉴别
与三尖瓣关闭不全杂音鉴别: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也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局限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响度通常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响亮,且吸气时增强,呼气时减弱;而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向左腋下传导。
与室间隔缺损杂音鉴别:室间隔缺损的杂音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部位多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常伴有震颤,且杂音性质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不同;室间隔缺损杂音传导范围相对较局限,而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更明显。
影响杂音的因素
体位:左侧卧位时,可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更明显。因为左侧卧位时,心脏更贴近胸壁,有利于杂音的传导和听诊。例如,部分患者在左侧卧位听诊时,能更清晰地听到向左腋下传导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呼吸:深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回心血量增多,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能增强;而深呼气时,回心血量减少,杂音可能减弱。但需要注意不同个体可能存在差异,一些患者的杂音变化可能不典型。
运动:运动后,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能会更明显。因为运动使血流速度加快,反流情况可能更显著,从而杂音增强。例如,进行适量运动后再听诊,部分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杂音响度会有所增加。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杂音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特征仍可能存在。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荷增加,可能会影响杂音的强度和传导等特点。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其杂音特点可能因原发病的影响而有特定表现,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