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和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病因是皮肤癣菌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温暖潮湿环境易致其高发,儿童和特殊职业人群易感染;临床表现有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预防需保持手足清洁干燥、不共用个人物品、积极治疗其他癣病。
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和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
一、病因
皮肤癣菌是导致手足癣的主要病原体,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共用毛巾等)和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拖鞋、脚盆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皮肤癣菌更容易生长繁殖,因此手足癣在夏季等炎热潮湿季节往往更容易高发。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活动时易出汗,若不注意个人卫生,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后更易感染手足癣;而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厨师、渔民等,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频繁接触水,也属于手足癣的高发人群。
二、临床表现
1.水疱鳞屑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儿童患者若搔抓可能导致水疱破裂继发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成年患者由于自我护理相对更注意,症状可能相对局限但瘙痒感明显。
2.角化过度型:多见于足跟、足跖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该型病程较长,成年患者因长期劳作等因素易出现此类型表现,儿童较少见此类型,但若有基础皮肤疾病或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也可能发生。
3.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此型在多汗人群中更为常见,如经常穿不透气鞋子的人,儿童若穿不合脚且不透气的鞋子,也可能引发该型手足癣。
三、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来确诊。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刮取病变部位的鳞屑、水疱液等进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也可进行真菌培养,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真菌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对于成年患者,操作相对较容易,但也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1.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勤洗手、勤换鞋袜,尽量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如棉质袜子和布鞋等。儿童应每天更换袜子,选择舒适、透气的儿童专用鞋;成年患者若出汗较多,可准备多双鞋子交替穿着,以保持足部干燥。
2.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脚盆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应注意防护,尽量不赤足行走。儿童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个人物品的单独使用,减少感染风险;成年患者在社交或公共活动中也应重视这一点。
3.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如体癣、股癣等,防止自身传播引发手足癣。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患者,若发现身体其他部位有癣病,都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蔓延至手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