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有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糖尿病患者注意碳水化合物,更年期女性注重钙和维生素D摄入)和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不同人群运动有差异);药物治疗包括调脂的他汀类药物(注意肝功能等禁忌)和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等(注意消化道出血等禁忌);手术治疗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评估病情,高龄等风险高)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创伤小,术后需长期用药随访)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其中蔬菜每天应摄入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全谷物占主食的1/3以上。研究表明,合理膳食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种类,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以稳定血糖,间接减少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更应注重膳食中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维持骨骼健康的同时也利于心血管健康。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压,增强心肺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所差异,年轻人可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而老年人则更适合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有骨关节病史的患者运动时需注意保护关节,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运动装备。
二、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调脂药,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斑块。例如,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发挥调脂作用,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需谨慎监测肝功能;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他汀类药物,因为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且无禁忌证的患者,一般建议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但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三、手术治疗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该手术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密切监测恢复情况。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等。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或植入支架撑开狭窄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对于适合PCI的患者,其创伤相对较小,但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并注意随访观察支架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