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皮肤型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小血管炎,病因与感染、食物、药物、过敏原、环境等有关,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及不同年龄差异表现,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避免诱因、对症处理,预后较好但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多种因素相关。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如细菌(常见的有β溶血性链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等)、寄生虫感染等;食物因素也可能引发,例如摄入鱼、虾、蟹等异性蛋白;药物因素,像抗生素(如青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也可能成为诱因;此外,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或处于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也可能诱发皮肤型过敏性紫癜。不同年龄人群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感染相关,而成年人可能与食物、药物接触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二、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也可累及臀部、上肢等部位。紫癜通常为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初起时为紫红色丘疹,可逐渐融合成片状瘀斑,按压不褪色。一般无明显瘙痒,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瘙痒感。儿童患者在皮肤紫癜出现前,可能会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年龄差异表现:儿童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其皮肤紫癜的发生可能相对较急,且在病情观察时需关注其是否有腹痛、关节痛等其他系统受累的早期表现,因为部分儿童可能会在皮肤紫癜出现后逐渐出现其他系统症状。而成年患者可能在出现皮肤紫癜前,能更清晰回忆起可能的诱因,如近期的用药史、饮食变化等。
三、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典型的皮肤紫癜表现,尤其是对称性分布于下肢等部位的紫癜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高;尿常规检查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尿蛋白阳性、潜血阳性等情况,提示肾脏可能受累(但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受累相对较轻);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正常,可用于排除其他凝血相关疾病。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紫癜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四、治疗与预后
治疗:首先要避免接触可疑诱因,如停止使用可疑药物、避免食用可疑食物等。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仅需要对症处理,如使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对于病情稍重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一般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避免诱因和相应治疗后,皮肤紫癜可在数周内逐渐消退,且一般不会遗留严重的皮肤后遗症。但需要注意定期随访,观察是否有肾脏等其他系统受累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需家长细心留意皮肤紫癜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同时,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成年患者在避免诱因时,要更加注意回顾自己的生活细节,如近期的工作环境接触情况、饮食变化等,以便更好地去除诱因,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