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区别
表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层,好发于年轻人,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形成,各年龄段可发病,囊壁主要为皮脂腺囊状上皮,治疗也以手术切除为主,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患这两种囊肿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1.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外胚层的囊肿,多因胚胎期上皮残留或外伤致上皮植入皮下生长形成。好发于头面、颈、躯干等部位,多见于年轻人。
2.皮脂腺囊肿:主要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常见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背、臀等部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更为多见。
二、临床表现
1.表皮样囊肿:一般为单发,呈圆形,边界清楚,质地较硬,多与皮肤无粘连,可移动,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等表现。
2.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圆形,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中央常见黑色针尖大小凹陷(为堵塞的皮脂腺开口),易继发感染,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有压痛,可挤出豆腐渣样内容物。
三、病理特征
1.表皮样囊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囊内为角化物质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等。
2.皮脂腺囊肿:囊壁主要由皮脂腺囊状上皮组成,囊内充满豆腐渣样的皮脂分泌物。
四、影像学表现
1.表皮样囊肿: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检查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2.皮脂腺囊肿:超声检查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可因内容物成分不同略有差异;MRI检查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五、治疗方法
1.表皮样囊肿: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囊壁是关键,以防复发,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表皮样囊肿,若患者有美容等需求也可考虑手术。
2.皮脂腺囊肿: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将囊肿完整摘除,若发生感染,应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切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表皮样囊肿或皮脂腺囊肿时,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囊肿大小、是否有症状等因素,且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若患有这两种囊肿,手术治疗需充分权衡利弊,一般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进行手术,可在妊娠中期等相对稳定的时期,由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操作要轻柔,减少对妊娠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密切观察,定期随访;若需要手术,要做好术前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