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皮肤在低温潮湿环境下因局部小血管痉挛等致血流淤滞、组织缺氧受损引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易患,初期有苍白冰冷、红斑瘙痒肿胀等表现,严重可致水疱溃疡等并影响外观功能。
一、冻疮产生的基本原理
冻疮是由于皮肤在低温(一般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潮湿的环境下,局部小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流淤滞,组织缺氧,细胞受损而引起的。当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持续的低温会使血管麻痹扩张,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透到组织间隙,从而引起水肿和细胞损伤,进而引发冻疮。
二、易患冻疮的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长冻疮。儿童的皮肤较薄,皮下脂肪较少,血液循环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所以在相同寒冷环境下,更易出现血管痉挛等情况导致冻疮。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很多小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如果保暖措施不到位,就较容易发生冻疮。
老年人也较易患冻疮,老年人的皮肤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对寒冷的感知和调节能力下降,皮肤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所以在低温环境下更容易受到冻疮的侵袭。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冻疮易患性上没有绝对的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一些细节上更需注意。女性的皮肤相对较敏感,且在冬季可能更倾向于穿着相对较单薄的服饰来追求美观,若保暖不当,就容易发生冻疮。比如一些女性在冬季穿着短裙、短靴等,腿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增加了长冻疮的风险。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处于户外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渔民等),由于皮肤长时间直接接触寒冷潮湿的空气或物体,患冻疮的几率大大增加。
穿着过少、不注意保暖的人,比如在寒冷天气里穿着单薄的衣物、鞋袜,不能有效阻挡寒冷空气,皮肤长时间受冷,容易引发冻疮。
缺乏运动的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皮肤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对寒冷的耐受性较差,也更容易长冻疮。
(四)病史因素
有过冻疮病史的人,再次遭遇寒冷环境时,由于皮肤已经有过损伤,血管等组织的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再次受到寒冷刺激时,更易复发冻疮。例如,曾经长过冻疮的手部,在次年冬季同样的寒冷条件下,可能比从未长过冻疮的手部更易出现冻疮症状。
三、冻疮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衍生情况
(一)初期表现
皮肤起初可能会出现苍白、冰冷的感觉,随后可能出现红斑,按压时褪色,松开后恢复红色,同时伴有瘙痒、肿胀等症状。这是因为早期血管痉挛、淤血等导致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异常,引起皮肤的一系列反应。
(二)严重情况
如果冻疮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水疱、溃疡等情况。水疱内含有澄清或淡黄色的液体,若水疱破裂,就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局部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溃疡面可能难以愈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冻疮还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外观和功能,比如留下色素沉着、瘢痕等,影响手部等部位的美观和正常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手部出现冻疮后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影响抓握等精细动作的完成;对于老年人,冻疮可能会影响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